首页 -> 2008年第8期

幼儿区域活动的设置与指导策略

作者:何寒飞




  随着幼儿教育在时间、空间、教材、结构上的开放,幼儿教育已趋向为开放的教育,要求我们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而且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鉴于此,又结合新《纲要》精神,我们把区域活动作为载体,根据单元主题教学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鼓励并提供幼儿自主并达成个别化学习的机会。所以,教师在设置各个活动区域、指导幼儿进区活动的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一、根据幼儿个性特点创设区域
  
  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规律,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和意愿着手,在活动室、午睡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提供并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幼儿创设的分区活动的场所。如把活动室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把幼儿活动材料按类别分别放入这些区域,并设有屏障构成若干个相对固定的半封闭区域,让幼儿获得充分活动,和谐发展。我们具体设置了以下区域:
  (1)生活训练区:如穿脱衣服、整理衣物、编辫子、系鞋带、扣扣子、切水果、刨瓜皮、浇花、插花等。
  (2)语言区:包括耳听录音手操作、合作猜谜、故事表演、剪贴废旧图书、自编故事、跟“磁带老师”讲故事、卡片找朋友(字画配对)等。
  (3)科学区:数学区,有按数取物、图形宝宝归类、按规律排序、实物与数配对、数学棋、找单数双数游戏、测量工具等;科学探索区,如电池为什么发光、沉与浮,玩磁铁、各种筛子、放大镜、斜坡实验、沙漏、天平、会变的颜色等。
  (4)美工区:包括泥工、纸工(折、剪、撕、贴、玩)、绘画、涂鸦、废旧物品制作、纸形、涂色添画等。
  (5)建构区:有拼图、插雪花片、大型积木、插塑、智力拼板、七巧板、主题公园等。
  (6)装扮区:有娃娃家、表演区、音乐区,其他角色区,如超市、小商店、美容院等。
  (7)健身区:包括玩保龄球、投篮、走大鞋、高跷、平衡、钻爬、垫上运动、跳绳、自制体育用具活动、自组游戏等。
  在以上的大框架制定以后,各班教师就可根据本班儿童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教育目标以及个别差异,拟订本班区域设置的具体内容,如小班以生活劳动、感官训练、建构、装扮与美工等为主安排区域,而大班则更多的在区域中重视社会性、文化、语言、科学探索等能力培养。
  
  二、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和课程目标提供材料
  
  区域活动并不是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将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首先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学期目标,然后由各班的教师根据本周展开的主题教学、本班幼儿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区域,提出适宜的要求。
  1.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
  幼儿对新鲜、变化的事物较易产生兴趣。因此,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完成某一教育目标时所设计、提供的材料力求做到角度不同、充分多样,以满足幼儿反复操作的需要。如:活动《各种各样的纸》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材料的纸,让幼儿来进行自由创作。在美工区,我们摆放了毛笔、颜料,鼓励幼儿做个能干的粉刷匠,幼儿还利用纸盒、卷筒纸纸蕊、水果网等废旧物品,根据自己的想象,漂亮的小房子、鞭炮、灯笼、水桶等等有趣的物体,在幼儿灵巧的比手中诞生了;在表演区,幼儿利用纸做的衣服开起了“时装秀”;在知识角,教师投放了有关“纸是从哪里来的”图片资料。
  2.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知识层次及时变换与之相应的材料
  在活动中要让幼儿保持新鲜感,乐于动手动脑,提高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要适应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开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如同一科学发现区里的“磁铁”,中班的目标是能发现磁铁和了解磁铁能吸住铁的特征,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大班的目标是能利用磁铁与一些辅助材料制作简单的玩具,培养幼儿的制作能力。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探索愿望,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
  3.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材料
  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应及时观察、分析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根据幼儿个体发展差异,为幼儿设计、提供多层次、不同要求的材料,让幼儿量力而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表现能力和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如在小班活动《送木珠宝宝回家》,教师为能力强的幼儿准备了筷子,同时也为不会用筷子的幼儿准备了调羮,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有成功的愉悦。
  
  三、根据幼儿活动需要进行指导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我园教师在实践中积极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在区域活动中大胆落实。
  教师在活动区域除了提供多种多样符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外,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度,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教师则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要指导幼儿,首先就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通过观察。观察要有目的性和连贯性,经过多次观察,才能正确估计幼儿的活动水平。为了更好地实施观察,我们设计了观察记录表,为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个案记录,观察内容分三个方面:①幼儿的兴趣和行为表现,以此了解哪个区吸引孩子;②幼儿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了解哪个孩子喜欢哪个角;③操作记录,反映玩到什么程度。
  了解幼儿以后的指导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即个别指导和共同参与。教师对幼儿活动的具体参与指导和帮助,可促使幼儿活动水平不断提高,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并收到更大的教育效果。所谓“参与”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以平等的身份和幼儿一起活动。这里,参与的时机是很重要的因素,能在正确时机进入并参与幼儿的活动可以扩大及丰富幼儿活动内容。但如果时机不对,可能会使幼儿中止她们的活动。因此,教师应事先观察,再决定是否加入或何时加入。 四、根据幼儿活动进行合理评估
  对幼儿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观察、评价,如是否能与同伴交往协作,包括交往表达、组织计划、协商合作和利他行为等等。活动中,教师还需注意观察幼儿的个别差异、个性特点以及每个幼儿对不同类型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兴趣、能力倾向等,从而全面评价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能力,更大限度地激发幼儿自身能动性、积极性,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除对幼儿进行评价外,还应进行自我评价。思考、反省探究整个活动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活动内容更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开展区域活动,有利于培养完整幼儿,又有利于与课程主题相呼应,提供整合性的学习经验,实现幼儿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组织区角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多观察,少干涉;多尊重幼儿的活动,少包办代替;多鼓励,少指责;多包容,少急躁;把活动目的转化为幼儿能理解,能接受的语言和行为,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成长的主人,使新《纲要》,新理念得以落实,教学体现出最优化。
  (栏目编辑:陈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