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点亮心灯

作者:李德智 张正新




  一、自我批评是转化学困生的思想基础
  
  学生出了问题,首先要在教师方面找责任。就初中而言,三年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其实,不少差生恰恰是教师责任心不强,教法不当造成的。我们不应将自己的责任转嫁给学生,让“学困生”为教师的失误“买单”。
  我们常常犯“以分取人”,以偏概全,“一窗不亮便满室漆黑”的低级错误,面对学困生,我们有时太心浮气躁,太急功近利,以至于“好心”办成了坏事。教学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批评、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常规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许多不足,特别是给学困生带来的困惑或创伤。面对学生糟糕的成绩,老师当众检讨自己,往往比指责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有了敢于自我批评的勇气,我们才会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学困生的转化才成为可能。
  
  二、木匠的眼光是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支撑
  
  在木匠的眼里,每一块木头都是有用的。平整木头可做椅面,较长木头可做椅腿,短木头可做横档,连一块小木头也可做加固用的木楔,一句话,只要使用得当,都是有用的木头。在木匠的词典里,是不存在“朽木不可雕“一说的。不放弃,更不嫌弃,是木匠给我们生动启示。
  教师要为学困生创造环境,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使他们的特质在活动中展露出来,进而帮助他们重塑自信心。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只要有一扇窗户亮起来,就能带动其他,激活原来麻木的智慧,使许多窗子接连打开,继而出现一个由弱光发展起来的亮堂堂的新世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科不理想的学生,有些在体艺方面的表现是出色的,或者理科不突出的学生,在文科方面学习是很投入的。只要我们挖掘闪光点,找准突破点,把握转折点,转化学困生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事实证明,有很多学困生融入社会后,发展进步并不比当初老师的那些“宠儿”慢,学困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也并不比那些曾经的佼佼者淡。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转化学困生的必要条件
  
  众所周知,亲其师,信其道。老师要努力和学困生交朋友,这是影响和教育学困生的前提。对于学困生而言,对老师、家长可能存在抵触情绪,老师的教诲可以不听,父母的训斥可以不从,但朋友间无拘无束谈天说地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直达孩子的心,因此,可以这样说:与学困生建立朋友式的关系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一项基本工作。
  爱心是必不可少的,耐心显得尤为重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化三尺,亦非一日之功。学困生多年来养成的坏脾气和坏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矫正过程,随时可能反复发作,对学困生的心理期待要有耐心,标准应适当降低,“欲速则不达”。
  温馨教育、赏识教育,和言悦色永远比正言厉色受欢迎,特别是班主任,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心理咨询的行家里手,学校要让每间办公室成为学困生的心灵驿站,让每次师生对话成为转化的契机。多一点信任,少一点命令;多一点赞许,少一点挖苦;多一点微笑,少一点冷漠;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急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教师应以诗人的热情,教育家的良知,社会学家的责任,以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付出我们的爱心、细心、热心和耐心,使学困生走出消沉悲观、犹豫徬徨的阴影。也许他们今天暂时还不那么优秀,但绝不表明他们明天仍不优秀。
  
  四、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转化学困生的制度保障
  
  学困生的转化,小而言之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大而言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是对家庭、对社会的巨大贡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们正努力摆脱“片追”的桎梏,将学困生的转化纳入教师业绩考核评价的范畴,放在与上重点同等地位来对待。期中期末统考表彰会上,针对学困生特设“进步之星奖”,专门用来肯定老师的转化工作,激励学困生,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评价学生,让每个学困生看到希望,找回自信,让付出实际行动的学困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评价方式的转变,促使老师们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上,从而开创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五、家长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坚强后盾
  
  农村家长一般忙于生计,“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无方”,“5+2=0”的现象(学校五天的付出,被双休的副作用抵消了)并不少见。家庭对学困生的转化举足轻重,学校应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们的支持,将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一学期一次家长会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精心准备,力争开出实效。一学期一封致家长的信,我们更是不敢掉以轻心,它凝聚了全体教师的心血和智慧,为家长们指点迷津;制度化的家访,经常化的亲情电话,为家校沟通架起了桥梁。现在,家长和学校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态势,大大提高了我们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效率。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课程设置到教材使用,从教师的观念到家长的措施,从社会环境到学生的心理,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只要我们满腔热情、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就一定能为学困生辅就一条灿烂的成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