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浅谈边远牧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作者:岳丽霞
一、转变观念,使牧区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牧区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边远牧区职业教育其现代化与否,直接影响着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当前存在着重高级专门人才轻劳动技术人才、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众所周知,如今牧区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资源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牧区的建设不但需要高级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更多接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有素的技能型人才。如没有这样一些技能型人才,那么牧区的资源优势就无法更好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牧区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牧区生产力的桥梁。
要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可增加社会的受教育机会,可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往往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效益的服务,才能更好的为牧区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所谓牧区高素质技能人才在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上,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以及合作共事的能力与处理矛盾的能力等。同时,要求牧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劳动者要有适应转岗、换岗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敬业精神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实用人才。
进行教学改革与企业联合办学:要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为牧区经济建设服务,这就要求牧区职业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牧区经济的发展要求,根据牧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对原有教学体制、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改革和提高;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在教学体制方面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育体系,改变职业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在教学质量的管理方面,改变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合理吸收和借鉴成功的职业教育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适应现代社会体系、经济体系、科技体系和牧区教育体系的思想、制度、管理方法等,使牧区职业教育教学更好的适应牧区经济的发展要求,并服务于牧区经济的发展。
在牧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牧区职业学科管理和专业设置要放弃传统的单一的体制,而应以企业为主,形成企业、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实施办学多元体制,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实行能力本位教学,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和牧区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合理设置专业,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科学设置专业,做到专业设置与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以“供应”为目标,牧区、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开办什么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岗位实际需要与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不要一味强调系统性,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要体现现代牧区职业教育为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特点。
二、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牧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在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无法完全胜任批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尤其是民族语言授课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更不够,外聘教师结构不够合理,多数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再进学校,缺乏必备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在聘教师中,大部分都是基础课的教师,而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较少,专业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正确分析牧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要走市场相结合的路子,坚持“内培外聘”,多渠道、多方法,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从实质讲“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并凸现职业能力和素养,对教师的培养,不仅要提高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教师培训和引进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素改善师资结构质,为牧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在教师引进、教学管理制度、科研机制、资源配置、招生就业的服务机制、奖励机制等方面还缺乏系统性,有待改进和提高。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缺乏高效的运行机制、互助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等方面。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牧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牧区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了其教师队伍的要求不同于普通学校,牧区职业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教师的基本技能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应用意识、研究能力、较强的实践技能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多专业教学创新发展能力,这就是牧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特点,它是实现牧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所必须的。
三、加强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创造条件指导学生上好技能实训课
深化改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以牧区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牧区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建立市场研究机构,加强实训工作,进一步提升适应和服务牧区经济发展的能力。
为强化牧区职业教育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牧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立足为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要突出职业岗位需要,经受岗位实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使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练就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场所。
在实训内容建设方面,要根据牧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要求,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场所,形成学校相关专业群,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满足职业学校教学和训练的要求,提高学生技能训练水平,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政府应组织相关领导、企业和专家对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进行评审,进行技术指导、绩效考评等工作。应鼓励企事业单位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实训基地的专兼职实训指导教师,使实训基地逐渐能够开展应用项目研究、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于牧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满足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总之,牧区职业教育因其与经济联系最密切、最直接,是牧区劳动力开发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然牧区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然包含政府行为,为了适应社会各方面,尤其是牧区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要大力发展牧区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加大交流,引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为下岗、转岗人员的再就业创造条件。
(栏目编辑:李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