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科学发展观下中小学学校管理激励模式新探

作者:高建光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为核心,是当前科学发展观下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方向。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挖掘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已成为中小学学校管理实践中正亟待探索与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新时期新特点出发,就当前科学发展观下中小学学校内部管理的激励模式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三种“激励理论”及现行中小学学校管理在激励机制运用上的三种倾向
  
  所谓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调动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诱导人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心理过程。激发人的动机的行为过程最基本的模式,就是人的需要、动机、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即: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目标。见下图所示。
  
  纵观现行中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的应用,主要存在三种倾向:一是强调物质刺激、金钱至上的“唯物”激励论,教职工积极性的调动是建立在制定一套严格的奖惩制度与分配措施之上;二是强调对教职工的思想教育与认知态度的转变,注重提高教职工理想与道德水平,强调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与光荣职责,强化教职工的工作自觉感、自豪感与主动性;三则是前二者的有机结合,强调外部刺激(物质奖励)与内部刺激(主观动机、需要、态度)的相应结合。
  
  二、现行中小学学校管理内部激励机制中体现的主要特点
  
  尽管素质教育的风已吹向全国各地,但一些中小学学校管理仍然存在着一片面追求升学率,强化应试为导向的工作动机与向量,以达成学校组织目标。在这种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学校管理内部激励机制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一)强调激励部分内容或过程的分析,注重片面性,忽视学校组织系统内部整体的有机联系与整合作用
  现行的中小学校管理无论是受之于行为主义激励论,还是受之于认知派激励论,他们都强调单向性、极端性。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过分注重人的思想教育,道德品质培养与提高,提倡教师奉献、吃苦、蜡烛自我牺牲精神转变到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过分追求物质利益,金钱到上,教师劳动结果与报酬多少直接与金钱挂钩,有些学校甚至以报酬的高低来制定教师工作量,造成教育界刮起高学费、高收费、高赞助的“市场经济旋风”。学校管理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满足教师各种需要与要求之上;把工作重心放在应试学科的各门任课教师教学行为分析与培养、奖励、提高,忽视了应试科目以外其他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引导与激发,形成许多学校副科的教师外流或工作心猿意马,应付上课,从事第二职业较普遍的现象。这除了社会其他因素影响,还与学校管理者的管理体制与水平、管理思想有密切相关。
  (二)激励结果导向注重提高教师传授应试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忽视教师岗位的再培训、进修提高以及教学科研能力的训练,体现教师的教学工具性,限制教师自身成长与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导向的中小学学校管理,管理者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工作重心围绕应试、教学指导而层层展开,激励手段也是为达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而实施,因此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的把关,却淡化教师再职培训提高,较少问津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训练,致使教师纯粹成为升学应试教育制度的工具与机器,知识老化,思维狭隘,仅局限于原有的专业知识结构,成为名符其实的“教书匠”,潜移默化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影响人才的质量,限制了人力资源的进一步挖掘。
  
  三、建立中小学学校管理激励模式,为优化人力资源作后盾
  
  笔者认为,二十一世纪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也给中国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中国的教育改革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中小学学校管理中应采取一种系统性的激励机制、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多级别、动态性的激励模式,统筹兼顾,有效促进学校系统内各环节、各组成因素的协调、有序发展。具体说来,在科学发展观下建立中小学学校管理激励的系统性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激励的目的性。学校管理的激励效能明显受到教育目标的支配与调节。教职工的每种教育行为必然体现了学校的教育观与价值观。因此,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学校的各种激励手段应该充分体现教育价值观的变化,体现渗透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思想,注重教职工自身的各种潜力与心理需要;强调教师内部认知发生过程与认知反馈作用,只有这样,激励才能持久稳固,在发展学生各种潜质与能力的同时,也丰富发展自身的素质。
  (二)激励的系统性、层次性。从学校组织的纵向角度教育看它具有组织结构简单,层级鲜明,管理幅度适宜的特点。从校长、校党委(或总支)的最高层次,到中层管理队伍,最后下行到基层管理单位——年段与班级。学校组织结构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也必须体现层次性。以校长负责制的中小学学校管理,应体现至上而下、从下至上的激励功能,不能只停留在过去那种只着眼教职工的工作行为激励,而忽视管理者自身的工作行为激励的片面做法。学校管理者可以逐组织逐层制定工作,明确各自任务,确定激励措施,完善奖惩制度,形成上下、左右联系的联结纽带,结成强大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激励的有序、渐进性。从横向角度看,学校系统内的教学活动、教育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断深入发展、周而复始反复循环的。激励也必须根据教育过程各个阶段的具体特点,有所侧重,学校管理者要善于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下属的不同需要、愿望,适当调整工作重点,解决主要问题,尽量帮助教师渡过各种难关,使教师的工作动机与积极性维持在一定水平,保证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四)激励的变化性、多样性。中小学学校管理的激励手段应丰富多样,管理者可根据教职工不同年龄、不同时期、不同业务水平和不同工作环境采取灵活的激励方法。
  例如,根据不同年龄被管理者的需要的重点不同,激励重心也有所侧重。对于年轻的教师,精力充沛,求知欲强但缺乏教学经验,管理者应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与专业发展需求,尽快提高其业务水平;对中年教师而言,管理者可以尽理满足他们心理特点与主要需要,激励他们发挥中坚与骨干力量;对老教师而言,管理者要多尊重、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工作,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激励他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为自己的事业画上圆满的句号。再如,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不仅要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建设良好的教学设施,提供适宜的福利工资待遇与各种补贴、奖励措施,还要尽量在教师的住房条件、子女就学就业、教师的交通问题等生活、工作各方面提供物质条件,满足物质要求,而且还要重视在物质激励的同时重在实施精神激励,树立先进模范榜样,增强教书育人责任感与自觉性的教育,把握教职工的各种情绪在工作中表现,实现民主参与管理。
  当前的教育不仅向学生提出新要求,也向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因为科学发展观下的教育实质是现代服务型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质量要求,是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渴望。因此,学校管理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转变激励模式方向,强调教师把外部刺激转变为内部刺激,把对教师的使用与进修提高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对教师工作的评估要本着全面、客观、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去评价、培养、提高。强化教职工的内在动力,真正把教师的内在动力、社会的外界压力与工作本身的吸引力三者汇集巨大的合力,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