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如何让学生敢问 勤问 善问
作者:袁新良
一、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
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无论是预习,还是上课中,或是课文结束都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提出问题的时间,从书面和口头的形式,保证学生提问的机会,给出时间使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乐于提问。如教学《科学》中的《蜗牛》一课时,笔者曾设计了学生汇报产生疑问这一环节,给学生创造问的机会,学生提出了“蜗牛的寿命有多长?”“蜗牛有耳朵吗?”“蜗牛螺旋的方向与什么有关系?”等一系列富有创意的问题,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学生提问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但只要教师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创造问的机会,学生就会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创新问题的学习习惯。
二、 引发学生问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作为教师,就要以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方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笔者在教学“比较 和 的大小”时,就利用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时是趁学生学习情绪旺盛时,或根据学习问题情境发生时,或是适时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能不能化成同分子进行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两个分数,是不是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研,学生发现许多方法。如:化成小数比较、画图形比较和比较法比较等等,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要注意保护好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无论学生答对还是答错,作答行为本身是值得鼓励的。对于答对者若能给予适时适度的肯定,则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和内在动机。
三、给学生问的“胆量”
学生对知识产生疑问,就想要释难与解疑。若不把疑问转化成问题提出来,那么,疑问作为问题而存在是不利于学习的,疑问多了而又不能解决就成问题,而问题一旦积淀就成障碍。但事实是许多学生有疑问而不敢问,这就需要给学生发问的胆子和勇气。
要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关键在教师转变教育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融洽师生感情。如多参加学生的活动,与他们多交流,善于观察学生的问题,鼓励他们把问题提出来。学生从不想问或不敢问,到举手提问的人多起来,敢于问了,就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问题意识,提出高一层的问题要求:不能整节课都是问题,提问还必须有针对性,要围绕课文内容,抓住重点, 别人已经提出过的问题一般不要再重复提问等等。学生提问的质量提高,提问就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能抓住重点与难点,逐步学会善问。学生的提问,有时会对教材、对教师提出疑异。表明学生提问想得深、想得远,形成了问个为什么的学习好习惯,也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
四、给学生问的“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敢问并非会问,会问也并非等于善问,作为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
1.示范性提问,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热烈讨论、积极思考,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同时,教师的提问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示范。因此,教师自己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
2.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或难懂的地方,这就是疑问,是感知过程的障碍,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可有以下方法: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学习内容中这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
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创造。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创造能力,是新世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