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在生活中挖掘德育资源的几点尝试

作者:杨 卫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教育的本质,是当前我们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学校教育要对学生实施生活德育,促进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以不断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一、德育资源在于学生生活本身
  
  1.家庭生活中的德育资源
  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等等,都是可利用的德育资源。对于有着不同家庭生活背景的学生,生活德育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一个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我们应该引导他合理消费、勤俭节约、不炫耀财富;一个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引导他克服困难、自强不息、不盲目攀比;一个父母关爱有加的学生,我们应该引导他正确对待,坚持正面引导,让学生深怀感恩之心、感激之情;一个缺少家庭温暖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学生感受温暖、感受关怀、感受快乐,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社会生活中的德育资源
  学生在社区里是一个普通的公民,学生生活离不开社区生活,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必然有助于开发社会生活中的德育资源。例如,我们可以根据社区公民教育的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区活动;组织学生服务社区,开展社会调查等等。社会生活当中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件,都可以作为鲜活的教育案例,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开展讨论,可以作为对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补充。
  3.校园生活中的德育资源
  校园生活当中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比如说,一个学生早晨迟到了,班主任应该如何处理?显然,迟到事件是有其原因的。不明真相地枉加批评,只会伤害学生。如果学生是因为上学路上帮助别人或是遇到了麻烦呢?再如,学生的着装、发型,是否佩戴首饰,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人际关系,兴趣爱好,安全意识等等。我们所要努力的是,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生动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促进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
  
  二、生活德育的原则
  
  1.生活的多元性原则
  学生的生活是多元化的,从年龄、心理来看,他们是儿童少年,有着儿童少年的生活特征、生活需求和价值取向;从家庭生活来看,他们是父母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质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接受着来自家庭的巨大影响;从经济社会生活来看,他们也是社会人,他们也要与人交往,也要消费,同时接受着来自社会的不可回避的各种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从学校生活来看,他们是学生,他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他们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要和教师、同学之间发生各种交往﹙包括冲突﹚。
  2.体验的生成性原则
  体验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体验的德育是丧失了灵魂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促进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是生活德育的核心目标,离开这个目标,生活德育就无从谈起。生活德育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真实的道德实践和自我反思,对既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予以说明与匡正,“自主地”得出其认同的结论。现实社会日趋信息化,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学生在校外受到社会的各种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的影响不可避免,生活德育主张在德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发学生对之进行分析、比较与鉴别。
  3.教师的民主性原则
  视学生为道德生成的主体,民主、平等、公平地善待学生,是生活德育极为重要的原则。学校与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引领学生积极地投入各项学校生活。在学生的学习或生活过程中,教师不是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是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是强求学生接受学校与教师的立场,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是对学生予以武断的道德裁决,而是进行富于启迪的道德评价;至于对教师与学生共同面临的一些新的道德现象,则不是不懂装懂或设法回避,而是认认真真地与学生一起商讨问题,共同探索。
  4.教师的反思性原则
  生活德育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规则,促进学生道德自主建构,这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全新尝试,其改革不仅涉及理念层面,更涉及实践层面。生活德育的实施甚至需要改变教师一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学校和教师要经常性地问一问自己:我们的德育究竟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多少自由的空间?我们的德育是否真的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与需要?所以生活德育的实施必须建立在不断的反思基础之上。
  
  三、生活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1.道德谈话
  道德谈话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孔孟的很多哲言都出自和弟子的谈话。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应该是引领者,教师的谈话应该是充满智慧、富有启迪的,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教师要通过和学生的对话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激活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
  2.自我反思
  这里指学生的自我反思。反思,可以理解为对认知的认知,即元认知。引导学生写反思日记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做法。学生有规律地对自己一段时间的生活进行反思,梳理自己的思想,总结得与失,提出自我改进意见和努力方向。学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反思自己,养成反思的习惯,必然会促进道德自主建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鼓励学生讲真话、讲心里话,及时给予学生关怀与帮助。
  3.自我管理
  如果说自我反思是一种隐性的自我教育,那么自我管理则是一种显性的自我教育。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把学生的自我管理纳入学校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度,有利于学生把学校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
  4.讨论交流
  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针对性的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交流思想,彼此激活对方的思维,在思考中碰撞,在碰撞中生成。这种讨论交流比教师的简单说教要有效得多。需要注意的是,确定讨论的话题,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应该有所体验有话可说,讨论的最后需要形成学生认同的结论。
  5.社会实践
  德育的根本在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有体验才有生成。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流于形式,应该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应该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校需要指导学生确定社会实践的课题,精心设计可行的方案,形成社会实践的报告并组织交流,这些环节缺一不可。
  6.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引领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旗帜,是学校办学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形成优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