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论农村初中语文探究教学的开展

作者:甘小毛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学习水平。而探究学习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那么,初中语文探究教学应如何开展呢?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特别是良好人际氛围的支撑,是保证探究心理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此基础上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教学观点。所谓“三不”: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
  宁老师的教学主张实质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可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愿望。
  
  二、培养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开放探索时空
  
  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起跑点。现代教学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没有问题,学生的学习就只能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就不会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而农村学生,上课没有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学习使之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从何提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把问题意识作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切入点和推动力。
  以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为例,探究性阅读从学生的“问”开始,探究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均可,但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孔乙已》一课,介绍孔乙已第一次出场时写到:“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经过思考,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站着喝酒的该是什么人?穿长衫的是什么人?为什么孔乙已穿了长衫却站着喝酒?他“惟一”在何处?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把握了孔乙已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从而找到了分析人物的入门钥匙。又如把《孔乙已》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孔乙已》和《范进中举》都是写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经历和命运,都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他们是有差异的:孔乙已是封建末期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而范进则是个屡试不第,半生潦倒,痴迷功名的封建社会读书人形象;《孔乙已》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范进中举》则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毒害;《孔乙已》是以乐境写哀,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范进中举》则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进行辛辣的讽刺。通过分析比较提出问题:两篇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异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等。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理解作品独特的内涵与魅力。
  
  三、学会反思、小结,强化探究结果
  
  实践证明探究教学过程组织引导学生反思、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强化探究过程,加深知识印象,形成习惯,从而增加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在课文中、课尾引导学生反思、小结,主要是回忆探究学习运用的各种方法,取得的各种收获,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和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研究作风。如教师可在课的结尾提问:“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么发现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在回忆归纳时,能很好的梳理知识,并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探究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与探究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还须能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精心指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