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爱”的效应

作者:贾毅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敢说,任何一位教师,都对他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心,但这种责任心的表现却不尽相同,有的如一泓清泉,滋润着学生久渴的心田,唤醒人格和心灵;有的则如一场急风暴雨,出于或许相同的目的,却让沐浴其中的“幼苗”无所适从,心灵受到伤害而压抑;更有甚者表现的则象突如其来的冰雹,即使夏日炎炎,也会让人从头寒到脚……
  很显然,教师不择手段表达出来的责任心,很让一部分学生包括他们的家长接受不了,有的对此还耿耿于怀。
  我对这些同仁的所作所为,也不敢苟同。我认为:责任心并不完全等同于爱心,而对学生高尚、真挚的爱,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责任心。
  古代教育家孔夫子主张对学生“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曾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的话也不无道理。
  当代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便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于教师个人狭隘的感情,不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掺杂其中,不要把表现差的学生当作包袱甩来甩去,更不该把“出格”的学生踢出门去一味训斥、惩戒……
  事实上,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和态度,甚至会影响学生整个一生的。学生可能因教师的正确引导而终生奋发向上,学生也可能因教师的一时疏忽而终生碌碌无为。有些走上歧途的青少年与遭到教师的否定、排斥和被轰出教室后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我这样说,也决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危言耸听。
  正是因为教师的劳动产品是人不是物,不能像物质产品那样有“保修期”或“出口转内销”,所以,教师身上的责任就更为重大。需要教师开动脑筋,真情付出。对学生多一些入脑入心,少一些隔靴搔痒;多一些深入细致,少一些表面文章;多一些入情入理,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自律,少一些他律。唯有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才是更高层次的责任心。
  大家也许听说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位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学校,临走时,在学生名单上随便画了一些人的名字,并神秘地告诉教师这些孩子是天才,并叮嘱教师天机不可泄露。8个月后,他重返学校,发现被列为“天才”的儿童智力发展超出平均值,这段时间各方面都有了进步。心理学家随便编造“天才”的谎言欺骗了教师,教师信以为真地平日多给这些“天才”以各种关怀,正是教师的爱使这些学生增强了上进心,才使他们脱颖而出。这个实验,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爱一个学生等于培养一个学生,而讨厌或惩罚学生也许会毁坏一个学生。据我了解,许多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对学生都有深厚的感情。有人这样总结:一个学生在充满宽容的氛围中成长,将学会耐心;在充满鼓励的氛围中成长,将学会自信;在充满赞美的氛围中成长,将学会赏识他人;在充满友善的氛围中成长,将学会热爱人生。
  爱,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沟通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其实,道理很简单。人都是有感情的,学生也不例外,有些“理”,你讲了几遍几十遍,可他就是“置若罔闻”、“不懂不受”,依然故我,这也是很正常的。可有这么一次,他病了,你去关心他、体贴他;他生活有困难了,你拉了他一把;你发现了他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了他……。也许仅仅一次,就会叩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诱发学生悔过自新,改正错误,自觉地接受你讲了几遍几十遍的那些“理”。相反,你如果对他冷漠,不闻不问,或惩治,或训诫,就会使你和他之间的隔阂加重,他心灵的大门不会向你敞开,这时,你所做到的一切,也许是徒劳无功的。
  思想教育这样,教学要成功亦如此。教师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你,你讲授的学科,它就会有兴趣,这就为搞好这门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你身为教师的价值才会实现。
  一位即将退休的女教师曾这样告诉我:“我32年来的教育学生的经验就是一个字:‘爱’”。
  我颔首,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