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农村学生“不会说”的背后
作者:陈 进
一、交流环境的“重设”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是可行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多向交流的动态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多向交流的机会,扩展了交流层面,提高了交流频率,并且使学生学会了用数学语言、符号进行表达,通过反馈和评价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交流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的能力。设置合作学习小组,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交流环境,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交流的可能。
而平等、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是组织有效数学交流的前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还是在有意无意中带有权威性和指令性,扮演着真理的化身,学生没有安全的“交流场”,因害怕出错而使交流指向单一,仅仅局限于几个优等生,造成学生心理受到压抑,个性发展和创造空间受到限制。学生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交流不畅:害怕出错、怕老师批评、怕同学笑话……而数学交流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和课堂参与合作的伙伴,它视交流为数学课堂师生生存的方式和获得生命的手段。交流不只是语言和外在行为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发生在交流双方自主的探索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交流双方相互精神上的真正回应与相互撞击中,发生在交流双方认识视野的真正融合之中。因此为了能够实现这样的“交流”,我们必须及时地进行观念转变,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学生是发现问题、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知识探求者,而我们只是他们学习知识的真诚兄长,是他们智慧的启迪者。因而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靠近他们,引导他们,努力消除师生之间的障碍和逆反心理。在教师评价语言中有一句一直引起非议,那就是:你回答得很好,很接近正确答案。姑不论这样的评价是否有违真实性,但答案背后所折射出的保护学生自尊心的那一份人文关怀应该让我们感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氛围中一方面学生均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来表达自我,另一方面可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学生愿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交流所需要的安全且自由的氛围,和谐、适宜的课堂人文环境。
二、数学语言的“训练”
1.完整、规范地表述
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如二年级《平均分》中学生分棋子,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把操作的过程表述完整:把多少颗棋子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颗。不能放任学生按照自己的话说,而导致表述不严密、不规范。等到班内大部分学生有了想说的欲望后,再让他们进行同桌交流,这就让他们都得到了数学语言的训练,说完之后教师再加以激励性的评价。通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促使学生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意思,培养规范、完整的语言。
2.有条理地交流
当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掌握了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后,就要进一步让学生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够有条理的思维和交流。要达到这一目的,往往是通过说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话进行训练的。如在验证长乘宽能不能得到长方形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算一算,然后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等各种方式进行验证,并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能够比较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想法:长6厘米,宽4厘米,那么按照长乘宽得出面积是24平方厘米,我通过摆了24个小正方形也得出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验证了长乘宽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并能清晰的、 有条理的说出自己的验证过程。
三、交流方式的“转化”
1.善于倾听
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1)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2)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3)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对别人的发言要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见解。“善于倾听”和“敢于表达”也是相辅相成的,在交流活动中,要善于适时转换交流的角色。既不能成为旁听者,更不能只注重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忽略了别人有益的建议。要善于在别人的见解上完善自己的见解,在自己发言之后,收集有益的反馈信息。要将说与听有机结合起来,有所倾听,才能有所表达,有了听与说,才有对知识的理解。
2.敢于表达
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精练且重点突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知识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如我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一个学生在交流中提出正方体有24棱,并阐述其观点:正方体每个面有4条棱,那么6个面就有24条棱。这时,班中居然有多数学生赞同其观点,但也有同学还是认为只有12条棱。我请认为有12条棱的同学上来拿着正方体实物数一数,结果翻来翻去怎么也数不清。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提问:“谁有办法有序地数一数,让同学们一看就明白?”结果有个学生上来拿着正方体边说边数:“我们看,上面有4条棱,竖着的有4条棱,下面还有4条棱,所以一共12条棱。”在我的示意下,全班响起了掌声。这个案例中,教师创设动态的多向交流模式,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的交流层面,提高学生的交流频率。
3.适时转化
培养学生适时转换的能力,“善于倾听”和“敢于表达”是相辅相成的,在交流活动中,既不能成为旁听者,更不能只注重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忽略了别人有益的建议。要善于在别人的见解上完善自己的见解,在自己发言之后,收集有益的反馈信息。要将说与听有机结合起来,有所倾听,才能有所表达,有了听与说,才有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