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学会朗读,让心灵放歌
作者:黄 芳
一、重视初读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能在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联系语言文字环境,把自主识字和朗读联系起来,读通课文,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因此,首先我们得提高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来帮助学生扫清生字障碍。其次,我们还得提高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在平时要让学生多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也正是为下一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朗读产生主动需要,读时才会有感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现代化多媒体成了我们的好帮手。如在教《雷雨》一课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一场“雷雨”:从满天黑沉沉的乌云压下来,接着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到哗哗的雷雨由大变小,最后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心中充满激情,朗读起来自然会声情并茂。有了现代化多媒体,我们就可以让小草青青,让春花烂漫,让鸟儿飞翔,让小河流淌,让风儿轻唱,让雪花飞舞......有了这样生动的情境就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当然,若没有电教手段,只要我们多动点脑筋,创设出的情境,也可以毫不逊色。如教《黄山奇石》一课时,在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闭上眼睛,进入情境,一边听老师轻声描述,一边想象:我们一起坐上飞机去黄山旅游,飞机飞过一个个村庄,飞过一条条大河,飞过一片片山林,美丽的黄山到了(声音提高,并带着兴奋)!这时学生都不由自主地睁开眼睛,跟着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起课文。
正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彻底激发出学生心底的对朗读的兴趣。
三、精选训练点,指导朗读
要想让学生学会朗读,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与训练,如停顿、轻重、急缓、语气等。虽然我们的课文大多是很有感染力的,但也不是每段、每句都适合做指导、训练。因此,我们必须精心选择训练点,让学生在每次的训练中都能有所获。
如《葡萄沟》这篇课文中有一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就是进行朗读训练的较佳点。我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一大串一大串”读得重些,几个写颜色的词“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读时应稍慢些,并有节奏地一个轻一个重;最后“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声音加大,语调提高。这样的朗读,起伏变化,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学生掌握了技巧,就能举一反三。
四、珍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且极具个性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朗读也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柳树醒了》这课,当教到“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这一句时,我在范读中把“说话”和“说着说着”读得较轻,“醒了”读得较慢些。刚想让学生学着读,就有一个学生举手了,他认为:“春雷说话就是打雷,雷声都是很响的,所以读‘说话’和‘说着说着’要大声点。”“不对,不能太大声,春雷太大声会把柳树吓坏的!”马上有人反驳。还有学生说:“柳树睡了整个冬天了,它听到春雷的声音一定很高兴,最好自己赶快醒来,‘醒了’要读得快点!”“不对,既然柳树睡了整个冬天,说明它睡得很香、很沉,就不容易醒。所以,春雷要大声叫,柳树才会慢慢醒来的, ‘醒了’要读得慢些。”多可爱、多有见解的学生呀!我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生的兴趣可高了,试试这种,试试那种,读得不亦乐乎,心中的情感自然地流露。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称为“美读”,他认为朗读应“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我想:我们平时只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心地指导朗读,就一定能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能“解万丈深情于低吟浅唱”中,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