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中学作文教学之弊病与策略探究

作者:贺生智




  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将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转变成写作素材,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有益的课题。在谈论具体的作文教学之前,笔者就以往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脱离生活倾向、追求作文形式价值等惯常做法做一例析。具体表现在:
  1.写作目标语言化
  比如:扣住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句通顺、卷面干净等。目标表述均从语言出发,而不是从生活出发,于是作文教学不去深入地思考作文的内容、思想及其作文产生的根源,这样便丢失了作文的“灵魂,” 而只留下作文语言的“躯壳”。从而催生了背离生活的虚假作文,只见语言,不见“人”,只见形式,不见生活,忘却了生活是写作之源。
  2.写作指向命题化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指向中写作。在给定题目、作出限制的情况下让学生写作,成了写作教学的基本做法,这就成了问题。学生只是根据要求,根据命题,搜肠刮肚地去寻找生活。而真实的写作一般是对生活有所领悟、有所触发,形成话题,然后表达成文,我们的写作教学恰恰来了个反方向。难怪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苦事,咬笔头,敲笔杆,苦思冥想,却写不出东西,万一审题不慎,还要“满盘皆输”。老师面对这种现象,却总是以“生活积累不够”来搪塞,既然病根是“生活积累不够”,为什么不直接从生活积累起步呢?
  3.写作评价单向化
  学生作文写好后,统一由老师来批改,批改好后再由教师向学生作讲评,这是写作教学又一种基本做法。由老师来指出学生作文的成败得失,固然有意义,但细细考究起来,这种做法其实显得消极。写作教学,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读者,同时要让学生的作文拥有更多的真实的读者。读者缺失是到目前为止,写作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4.写作指导技术化
  作文指导的基本做法则是:传授写作技巧、技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写文章,依葫芦画瓢。这种做法也许会奏一时之效,但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原来写作水平不错,但随着年级的提高,写作水平总是停留在那个档次,相对于其他同学,写作水平显得降低了。
  以上写作教学形式化的做法,实质上把作文考试的一套做法完全移植到写作教学,把过程性的活动变成了一次次结果的检测,从根本上脱离了写作源于生活的基本原则,不利于写作的持续发展。学生在离开自己的生活的情况下学习写作,致使富有生命激情的写作活动变成了缺乏生机、缺乏活泼情趣的枯燥的劳动,这是写作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古人在论述文章写法时,曾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金·王若虚《文辨》),又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清·章学诚《文理》)。这些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水随容器赋形而本身却并无定形一样,文有法却无定法。也正因为这样,作文教学才愈显得困难重重。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细细体味起来,这句话本身就含有为达 “不教”之目的必须有一个“教”之前提的意思。教师的作用在于“引路”、“开门”,路通了,门开了,登堂入室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该并且也无法代替。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引路”、怎样“开门”的问题。基于这点认识及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下面略陈管见。
  
  一、把握练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古人说“无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能收集并写出文章的事物可谓浩如烟海,写作信息无可限量。在特定的时代或时期,作者会把无形的写作信息无意识地纳入或宽或窄,或深或浅,或长或短,或浓或淡,或急或缓的创作主渠道中。这些创作主流,虽也呈现出纵横交错,繁杂纷呈的特点,但一定程度上却粗线条地、清晰地凸现出了短期内不易变更的题材集中意识。准确把握这些有形题材,以此设置习作达标规程并明确达标原则,在实践操作中使之具体化,就会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作文教学日趋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明确的标的。这就要求指导者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爱国主义;②远大理想;③传统美德;④奉献精神;⑤弘扬正气;⑥见义勇为;⑦艰苦奋斗;⑧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⑨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陈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删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指导者一人足可胜任,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读写结合,是“授”与“受”之间的桥梁
  
  作文知识是一种抽象,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以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 “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基调清新明快,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记忆犹深的是这样一段描写:“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一大片,她好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花香。”在这里,作者将单调枯燥的劳动给诗话了。这“女人”仿佛成了一位仙女,生活在充满诱人清香的玉宇琼阁之中,从而衬托出人物洁白无暇的心灵之美。很多同学对这段描述有异议,认为残酷的抗日战争环境中怎么会有这样美的生活,这是否真实?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笔者在教学中引用了文艺理论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论述,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原则,引导学生弄懂了孙犁的作品是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对真实的抗日生活的描写。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传授写作知识,必须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找准“结合点”,然后以课文为写作范例,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会于具体课文的阅读指导之中,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心领神会。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在学习作文知识时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和心理障碍,改变“授而不受”的无效劳动现象,反之,若离开课文只单纯讲那么几条干巴巴的筋,纸上谈兵,于事无益,反而会败坏学生的胃口,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
  
  三、仿写,是读写结合桥梁上的首次车
  
  常有教师因埋怨学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准摹仿。其实,一味要求学生作文有“创新”,不落俗套,像要求作家那样,这不符合实际。“依样画葫芦”是贬义,但若能照着样画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画竹能达到“成竹在胸”,就是事前经过千万次“摹竹”的。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仿写(注意:这和“抄袭”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事实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摹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摹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练笔,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 实践表明,学生用仿写法完成的作文,形式上与原文是那么相似,但内容上又绝不雷同,这不正是读写结合的具体成果吗?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学别的行当大体如此,写文章,恐怕连这也难以做到,只能是“师傅指指门,修行在自身”。学生在“规矩方圆”基础上,多写多练,摸着了门道,再进一步经过实际操作,相信会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