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浅谈《计算机基础》教学
作者:周永波
一、课程特点呼唤网络化学习
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公共学科,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创新精神和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以使职校学生能适应就业后的工作环境。职校《计算机课程》具有与文化基础学科以及其它专业基础学科明显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即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职高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于操作技能及其应用;计算机学科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的要求不一,学时多少不一。
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及课程特点,我们应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质能力、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教学效益,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要素的四个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由讲授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及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二、网络化学习的几个环节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及教学规律,在多媒体网络课程中实施网络化学习模式,其模式由五个环节组成。
1. 提出任务
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内容,提出本课或本单元要完成的任务,以任务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学习操作实践去完成任务。教师提出的任务应具有层次性,以适应能力不同的学生。
2. 创设情境
在该环节中,教师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并提供相应的网上资源和支持,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如:在情境中设置一些有助于课程内容学习的参考信息的链接访问,更有利于学生在认知的情境下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完成指定的任务。
3. 自主学习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水平,寻找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起点、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扩大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解决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开发。这一环节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有多种机会在可控制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4. 协同学习
教师根据需要将学生分组,组内多个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合作与支援,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探索,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对教学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群组功能,组织学生使用Internet及教学资源中心的网络资源,开展小组合作探索、协商讨论、模拟通讯等学习。
5. 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知识或学习主题的意义,即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个环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汇报学习成果并进行总结评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归纳总结正反经验和知识的规律性,把所学知识同已有知识结构重构,促进知识迁移。
三、网络化学习应用课例分析
笔者在教学中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化学习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网络化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强化了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下面以一个应用课例分析说明。
[教学内容]
文件(文件夹)的复制与移动
[教学设计思想]
提出本课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文件(文件夹)的复制与移动的操作方法。学生通过访问教学网上服务器提供的教育资源,自主学习文件(文件夹)的复制与移动,当学生认为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时,可通过老师提供的一些链接上Internet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最后分组完成文件(文件夹)的复制与移动,并在网上交流评议。
[教学过程]
①文件(文件夹)的复制:主要讲解复制的操作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
②文件(文件夹)的移动:主要讲解移动的操作方法并演示操作过程;
③复制与移动区别:讲解复制与移动操作的异同点;
④测试检验:提供一些关于文件(文件夹)的复制与移动的测试题;
⑤问题讨论:复制与移动操作有何区别,不同盘符之间的移动结果会怎样;
⑥交流评议:用大屏幕投影分组展示各自操作,同学间互相交流评议,老师作总结分析。
[效果分析]
教学实践表明网络化学习具有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优良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网络化学习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素质能力;采用网络化学习进行课堂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自身教学规律所决定的;网络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责任性和组织能力,教师应着重注意师生交流、课堂气氛、学习难点的处理等。
总之,网络化学习有着极大的优势,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情感的交流、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技能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实行学生“零距离”上岗目标又靠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