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例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作者:周婉芬




  一、 在交流探讨中求异
  
  要学生学会创新就要相信学生,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敢于思考发问,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别人的意见,在相互交流中勇于表现自我,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习”中“悟”,在“悟”中“习”。
  如有这样一道习题:“有一筐梨子,每筐装48千克,正好装53个筐;现在只有48个筐,要把梨子都装上,平均每筐要多装多少千克?”题目出示后,教者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表见解。
  生1:用现在每筐装的重量减去原来每筐装的重量,列式为:48×53÷48-48;
  生2:用原来比现在多装的千克数除以现在的筐数,列式为:48×(53-48)÷48;
  教师对学生解题给予肯定和鼓励的同时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生3: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列式为:53-48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3:我、我……
  学生一时无法说出自己的想法。教者把问题抛给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
  生4:老师,他的解法肯定是错的,因为他只用了两个条件。
  生5:他的列式理解成53筐减48筐,求出的应该是相差的筐数,不是所求的问题;如果理解成53筐减48千克,那么算式就无意义了。所以,我认为这样列式是错的。
  生6:我们小组认为他的列式是正确的,因为这道题梨子的总量是一定的。是(48×53)千克,用53个筐装,平均每筐要装48千克,那么,用48个筐装,则平均每筐要装53千克,所以,平均每筐要多装(53-48)千克。
  
  二、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求同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思考、读书、质疑,讨论、练习、操作等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敢为天下先,最终从分到统,得到正确的教学答案。
  如,上“圆的周长”一课时,把学生分组,给他们大小不等的圆和卷尺、直尺、绳子若干,让他们自行测量,互相探讨,得出结果,说出做法。有的学生提出,用一条线量出圆的周长,再用它对比圆的直径,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有的先用线量出圆的直径,再用这条线量圆的周长,量了三次还余下一部分,也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位多一些。通过大小不等的圆以测量方法各异而得到相近结果,教师加以引导,从中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三、变式推导,猜想创新
  
  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可见猜想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重要表现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假想,并为他们创设发现问题的机会,设置进行猜想的教学情境,由情境的刺激引起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多层次的猜想,然后通过验证获得正确的结果。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尝试了把圆等分拼成近似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继续猜想:除了拼成长方形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从而留给学生猜想创新、主动探索的空间。有的学生通过操作提出了“利用其中一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就能求出圆面积”的新方法,即:S/16×r÷2×16=2 r/16×r×1/2×16= r ;还有的学生把等分后的圆形拼成三角形、梯形来求出圆的面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充分发挥思维的创造性,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能力。
  
  四、 尊重异见,个性创新
  
  要培养学生创新性和独特个性,就要允许学生保留独特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异见,不要将学生固定在教师的思维模式,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方法,要善于收集学生学习的各种信息。
  如四年级有这样一道题:“前进小学看两部动画片,第一部长585米,放映了19.5分钟,第二部长720米,要比第一部多放映多少分钟?”看似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可在教师“看谁的解题方法多”的一句话激发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了许多解法:
  ①720÷(585÷19.5)-19.5;
  ②(720-585)÷(585÷19.5);
  ③19.5÷585×720-19.5;
  ④19.5÷585×(720-585);
  从多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敏捷性都会得到提高。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思维不仅会逐步开阔,还会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