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例析整体思维在数学复习课的实施

作者:何莲萍




  我们知道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是逐步累加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孤立的、片面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时,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思维,使原有认识从量到质的飞跃,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全面系统的认识。这即是所谓整体思维,就是在考虑问题时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问题的整体结构上,把一些彼此独立但实质上又紧密联系的数或量作为整体来处理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在数学解题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尤其在解答复杂问题时,能将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实验表明,当学生进行整体思维时,得到的是整个经验和情感的支持,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具有整体思维风格的人,也有较强的创造性。数学素有“训练思维的体操”之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数列为例,说明整体思维在复习课中的实施。
  例1已知一个等差数列,它的前n 项的和为25,前2n项的和为100,则它的前 3n项的和是多少?(高考题)
  解析 常规解法:学生根据题意很容易列出方程组na1+ d=25
   2na1+ d=100
  并设法解方程组。这种方法思路自然,但学生十之八九求不出答案,因为学生不知道将n当作常数来解关于以a1和d为主元的方程组。即便少数学生知道用主元法解方程组从中解出a1与d,再求S3n,计算量也非常之大而且还很容易出错。这着实不是明智之举。
  如果我们在上复习课时能引导学生对等差数列进行“整体思维”,使学生认识到:“等差数列间隔相等的等长片断和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就可以得到一种快捷的解法:
  前n项的和为A,中间n项的和为B,后n项的和为C,则A,B,C仍是等差数列,且B=100-25=75,A+B+C=3B=225,即前3n项的和是225。
  点评:运用此结论解题,简洁明快,耳目一新。
  例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它的前10项的和为100,前100项的和为10,则它的前 110项的和是多少?
  解析 学生根据题意很容易列出方程组
   10a1+ d=100(1)
   100a1+ d=10 (2)
  解方程组从中解出a1与d,再求S110
  这种解法思路自然,是一种常规解法,但运算量大。如果运用上述结论也可以得到快捷的解法:这里数列S10,S20-S10,S100-S90,S110-S100是等差数列,设这个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考虑前10项之和10S10+ D=10,∴D=-22,再考虑数列的第11项S110-S100=S10+10×(-22),∴ S110=10+100-220=-110。
  本题还可以这样求解:由S110==110(a1+ d)知,我们只需求a1+ d即可,将(2)-(1)得 a1+ d=-1,∴S110=-110。
  点评:整体观点解题是常用方法,运算量少了很多。
  对于等差数列,从刚才的认识出发,还可以引导学生得到下面的结论:
  (1)an不仅是an-1与an+1的等差中项,也是an-2与an+2,…,a1与a2n-1的等差中项;
  (2)n为奇数时,数列前n项的和等于其中间一项的n倍;
  (3)若m+n=p+q(m,n,p,qIN),则am+an=ap+aq
  例2 (高一课本上册复习参考题三B组第4题)有两个等差数列{an}和{bn}, = ,求 。
  解析此题若由前n项和之比去寻求通项之比,再求 ,那是相当困难的。如果能从结论2想到a1+a2+…+a9=9a5,b2+b2+…+b9=9b5,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 = 。
  例3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且S9=18,an-4=30,若Sn=240,求n的值。
  解析 常规解法: 用前n项和公式,将Sn与a1、an联系起来,但要找到S9、an-4与Sn的联系就比较困难了。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结论2出发得到S9=9a5,a5=2,再由结论3得出a1+an=a5+an-4,于是Sn= = =16n,即16n=240,由此很容易求出n的值为15。
  点评:如此巧妙运用结论解题逐将问题化难为易、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
  例4在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中,奇数项的和为阿a,偶数项的和为 a,求这个数列的中间项及这个数列的项数。
  解析常规解法:学生根据题意很自然列出方程组 (n+1)a1+ (2d)=a
   n(a1+d)+ (2d)= a
  解这个方程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非常容易出错。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结论3出发进一步观察分析数列特征易知:“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之和相等”,就可发现,“奇数项的和恰好比偶数项的和多了一个中间项,”因此这个数列的中间项A=a- a= ;在从结论2知道a+ a=n,其中n是这个数列的项数,很容易算出 。这样既不必考虑数列的中间项是第几项,也不须求出数列的首项与公差,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
  点评:如此解题将问题化繁为简,轻松自如。
  对于等比数列也有类似的情况,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来并注意在解题中运用。
  从以上例子可见整体思维将问题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分析整体与局部、整体与结构的关系,从而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构造出整体模型优化解题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进行整体思维,不仅可以避免一些繁琐的运算,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克服见木不见林、一叶障目的毛病,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