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作者:李晓群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桌子有多长》
  教学目标:①初步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②初步认识长度单位(cm),建立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计;③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流程:
  
  一、游戏引入
  
  预设:同学们在书上经常看到“估一估”,“估计”这些字眼,你知道它是什么含义吗?
  生成:就是我们心中是怎样想的,就把它猜出来。
  师:对,就是“猜一猜”的意思。那么现在我们来玩一玩“猜一猜”的游戏。首先请你猜一猜老师的年龄!
  生成:我猜老师有37岁;我猜老师有29岁;我猜老师有33岁;我猜老师有92岁……
  老师告诉学生真实年龄,提问:谁猜得比较准?
  师:看来这几个同学有一双很厉害的眼睛!这正是我们学习中所需要的。那92岁符合实际吗?
  生:不符合,92岁就很老了,就是老婆婆了,不能给我们上课了。(学生笑)
  师:是啊!李老师有那么老吗?下面请同学们接着猜一猜:课桌有多长?
  生成:有53;有42长;有28长(学生急不可耐状)。师板书。
  师:我怎么听着这么别扭啊?你们觉得这句话完整吗?(学生纳闷,疑惑状)。
  师点拨:刚才我们在说老师的年龄时,是用“岁”来表示的;我们数同学的个数时,是用的“个”来表示的;数花是用“朵”来表示的,那么,我们求课桌有多长也应该有统一的单位名称,你们说是吗?(学生点头)
  设计意图:教者在教学实际中发现,大部分一年级学生对“估一估”,“估计”这两个词不太懂,课堂伊始,就提出这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并通过同学告诉大部分学生就是“猜一猜”的意思,继而设置猜老师年龄这个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感官,并针对学生猜成的“92岁”来进行讨论,提醒学生估计要切合实际,不能太离谱。接着引入课题,在估计课桌有多长的过程中,学生也并不象书本和老师预设的那样,用各种方法估计课桌的长,而是出乎意料地用刚学过的100以内的数单纯地来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硬按《课标》规定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体验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来发展,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冲突上作为切入点,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桌长53”,“课桌长42”合理吗?完整吗?激起新知学习的需要,我为学生有这样的生成而欣喜。
  
  二、探索新知
  
  1. 找寻尺子上的奥秘
  我们需要的东西就藏在我们的尺子里,快拿出尺子找一找吧!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生成1:尺子上有许多数字!
  师:看一看数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从0,1,2……由小到大依次排列。
  师:说得真好!0在直尺的哪边?(答:左边)
  师:对,最左边,在这里0叫做起点,测量长度一般都从它开始,与它对齐。
  生成2:尺子上还有许多的线,有的长,有的短。
  师:你的发现很重要!那每二根长线之间的短线是一样多吗?数一数!(学生得出结论)
  生成3:我还发现每根长线上都标有数字!
  师:是啊,我们把这些线叫做刻度线,每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从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4到5也是1厘米,看一看你的尺子共长几厘米?学生答,同时,告诉学生老师的尺子长100厘米,为米的认识埋下伏笔。
  生成4:我还发现我的尺子上写有cm!
  师:你真细心!智慧老人告诉我们“厘米用字母cm来表示,写成1厘米=1cm”,可要记住哦!
  2. 认识身边的物体长度
  问题1:什么东西的长大约是1厘米?
  学生在找,量、议的过程中总结出指甲壳的宽,扣子的宽,图钉的长,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问题2:铅笔有多长?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教给学生正确的测量方法。
  问题3:一拃有多长?木象皮有多长?桌子有多长?先估再量。
  设计意图:通过找、量、比身边较短物体的长度,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厘米这个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在生活中感知厘米的实际长度。
  
  三、巩固内化
  
  (1)完成书中练习。
  (2)反思今天所学知识。略。
  课后反思:长度单位“厘米”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课前学生有怎样的知识储备,对教者来说也没底。因此我课前的预设首先是通过“估一估”老师的年龄来给学生做一个热身运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估一估”课桌的长,我以为学生会和书本中一样,借助手指、铅笔、文具盒等多种工具来估测,结果两个班的学生都是直接用数字来表示,“课桌长53”、“课桌长26”一句句话让我惊讶不已。在惊讶的同时,也让我认同:这可能就是学生的真实!真实的认知!借此机会,我反问学生:你觉得这句话完整吗?该添上什么呢?进而引出新知,由此,新知的学习变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当然愿意学,把握了教学的最佳时机,我感觉这是教学的成功之一。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一个个精彩的发现,也让我深深感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好处,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的轻松。一个个精彩的生成成就了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