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始于馒头 终于馒头

作者:牛学仓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一个馒头,让学生掰开,并让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不难发现,有许多小孔,进而教师提问:生活中同学们经常吃馒头,但同学们是否知道馒头中蕴含了许多的科学知识,比如,你知道馒头为什么暄而多孔呢?这种小孔是怎么来的吗?别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这方面的知识——探究CO2的实验室制法。这样从馒头开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师事先准备如下药品:碳酸钠、稀盐酸、纯碳酸钙粉末、石灰石、浓盐酸、稀硫酸。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让学生进行猜想,并提出六种假设方案为: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②纯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③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④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⑤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⑥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
  将学生分组,分别做这六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如下问题:
  (1)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选用哪一组实验药品最合适?
  (2)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讨论后各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最后同学们会得出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合适。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不用碳酸钠和纯碳酸钙粉末的原因是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收集;不用稀硫酸的原因是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附着在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使反应自行停止。这样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也使学生们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试验的方法及科学探究的能力。而后提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怎样的呢?我们常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确定。首先我们来看反应物的状态怎样,在什么条件下反应呢?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每组同学取1块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倒入少量的稀盐酸。观察后各组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得出反应物状态:固态和液态反应;反应条件:常温。今儿请同学们继续考虑: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原料、反应条件,教师提问:那我们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谁相同呢?C层同学回答用双氧水制氧气和实验室制氢气相同,A层学生回答原因是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且反应不需要加热。那我们选择怎样的发生装置呢?学生画出实验装置,并将学生所画的研究成果用实物投影展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如何?该气体又怎样收集呢?你的收集依据是什么?学生进一步分组实验探究,并完成实验报告,最后用投影展示实验成果。如何验满?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呢?同理,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而后各组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最后,教师指出该实验的几点注意问题,这样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和学生的主导作用,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至于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这微观粒子间的反应,教师自制课件演示。而后A层同学在黑板上板演CaCO2+2HCl=CaCl2+H2O+CO2↑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突出了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从哪变来的呢?和谁反应的结果呢?
  引出碳酸根离子的鉴别方法。A层同学回答。并进一步出示简单练习题加以巩固。
  
  三、迁移应用——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一袋碱面:碳酸钠,你会鉴别纯碱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吗?2人一组讨论而后分组实验,C层同学答现象,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迅速放出二氧化碳。教师进而发问:实验室中能否用碳酸钠制取二氧化碳呢?C层同学回答不能,B层学生回答原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度特快,来不及收集就反应完了。碳酸钠除了和盐酸反应外能和别的物质发生反应吗?教师出示纯碱和一瓶醋精,C层同学演示,纯碱和醋也能反应并生成二氧化碳。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课前的提问。我们吃的馒头是怎样做成的呢?为什么暄而多孔呢?2人一组讨论后A层同学回答,面团发酵产生的酸与纯碱反应,加热,有二氧化碳生成,是馒头暄而多孔。这样以馒头结束,迁移应用,解决问题。
  本节课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大胆实践,学生能作出答案的教师不抢,学生能动手实验的教师要尽力准备条件,学生能听到、看到、体会得到的,教师要留心搜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有疑有思,有滋有味,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自主之人,能动之人,发展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