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赞扬学生 谨防“美”言伤人

作者:严世明




  秋季学期的第一个周末,初一(3)班学生高峰(代名)的母亲给学校打来电话说,班主任张老师在第一次班会上有意让高峰当众出丑,作为老师伤害了学生,必须做出真诚的道歉!对此,张老师却百思不得其解,他认为,自己只是一心想让高峰担任体育委员,提名时非但没有出他的什么丑,相反,还夸他身体强壮,爱好体育活动,这到底错在哪里呢?
  经过调查得知,高峰是个独生子,家里条件宽裕,从小吃得好喝得好,生性不好动的高峰落得个“小胖子”的绰号。尽管不断尝试减肥,可效果不怎么样,肥胖始终困扰着高峰。张老师的“称赞”正好触动了他的隐痛,结果“美”言伤人。
  美言,就是好话,雅称溢美之辞。心理学理论认为,获得别人的赞扬是人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所谓“好话甜三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教育方面,自古就有“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的经验之说。教育实践也在不断证明,赞扬犹如阳光,每一个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学业成绩如何,无一例外都充满着“期待感”,渴望得到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那赞扬鼓励的阳光照耀。事实也确如此,教师发掘学生的“赞赏需求”,及时发现和鼓励学生哪怕是微弱的“闪光”,也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毋庸置疑,赞扬学生,欣赏教育无论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教学方法和技巧,都是应该予以肯定,值得倡导,行之有效的。然而,为什么会出现“美”言伤人的个案呢?其根本原因恐怕在于:教师赞扬学生没有了解学生,没有以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为前提,诚如戈尔曼所指出的那样:“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
  那么,应该如何防止“美”言伤人的意外呢?
  首先,要真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赞扬学生要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关心、爱护的精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调查,掌握事实,做出分析,做到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有啥说啥,有一说一,防止表面化,简单化,不任意拔高,也不有意贬低。任何赞扬都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只有真实才能使人信服,才有感人的力量,以客观真实为前提的赞扬才可为学生所接受,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灵共振。
  其次,要真心,就是动机要纯洁,出发点要正确。应该说,赞扬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受到激励,得到发展,除此之外,别无他求。为此,我们要注意克服两种偏向:一是赶潮流,做秀自己而赞扬学生。众所周知,时下教育教学中的“赞赏热”在不断升温,有一些可以说是教育做秀而已,从根本上违背了“欣赏教育”的初衷;二是为了迎合个别学生或讨好少数家长而赞扬学生。学生期待教师的赞扬,这也正常,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有极个别学生因种种缘故而形成了“赞扬依赖症”。对此,如果我们不给予正确引导,而奉送廉价的赞扬以无原则的迎合,其结果将很可能使这些学生在赞扬声中产生自我为中心,自我膨胀意识和盲目的优越感,从而丧失自主的意识和能力,被赞扬牵着鼻子走。这是一种虚弱的教育,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一味讲好话,戴高帽子,报喜不报忧,那无疑是一种阿谀奉迎,其结果仍然是伤害学生的。
  再次,要真言,赞扬学生的话语要发自内心,诉诸真情。常言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为心声”,说的是语言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问题其实就是感情问题,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话语动人,就必须以情动人,而这情必须是真挚深厚的,发自内心的,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不能虚伪矫饰,自作多情,无病呻吟。庄子说“不精不成,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没有感情的语言干瘪无力,味同嚼蜡,令人生厌。因此赞扬学生的话语并非用华丽的词藻连缀成言,并非豪言壮语堆砌成文,而是要对学生满腔热情,对他们的真、善、美热情讴歌!老师对学生的赞扬,应该如同鼓满东风的征帆,激励学生在知识与人生的海洋中劈风斩浪,又应该如同知识海洋中的灯塔,给学生指引光明和希望,鼓励其在困难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