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情感 体验 过程
作者:任红斌 黄 嫒
一、 情感共振是先决条件
情感不仅对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启动、激励、维持、调控作用,而且与学生态度的形成、信仰的确立、个性的完善息息相关。缺少情绪感受的融入,我们的学校教育只能是一个外在于学生的冰冷而过分抽象化的概念世界,一部分学生可悲地成为逻辑惯性上的天然懒汉;忽视学生自由的情感投入,逼迫学生严格控制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以获得尽可能客观、准确而统一的认知,收获的只能是“高耗低效”。学生不再对新鲜事物感到惊奇,日渐成为感情冷漠,体验荒芜,没有人生趣味,缺少内心敏感性的单向度的知识的储存器。“差生”产生的宏观背景自然形成,学生的群际划分无奈地过早确定。
没有情感积极参与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只是死知识。老师授业育人的知识只有成为学生自身态度信念的知识,才能达到安顿自身情感的目的,也才是主体的真正知识。因此教育教学的高效不仅需要师生共同的情感投入,更需要精心地培育,艺术地激发,师生情感的和谐共振。老师是强大的起振器,融情造境,创设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以独特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促成师生情感的良性互动。这样学生才能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互动,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大半。一般来说,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着眼师生的全员共振,这是“面”;培育激发中等生正向的积极情感,促优带差,这是“线”;个体沟通,个体互助,这是“点”。这样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是必然的。
二、体验内化是关键环节
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悟并且感到有冲动、要整合这种感悟于整个心灵时,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体验,意味着不仅是“授、受”二体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着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人类经验经过学生体验内化并与学生的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与理性顺畅对接,只有这样,教育才算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学生的心灵里才会留下有意义的痕迹。目前我们的教育教学现状依旧还是过分强调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忽视个体经验的差异性。那么怎样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怎样逐渐改变这种现状呢?体验内化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怎样展开呢?结合语文教学,我提出了“以形象定角色、以角色促体验,以内化成素质,以素质显形象”教育教学设想,让学生在“角色—形象—素质”链中通过体验进行自我意义的建构。
角色采择体验是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角色采择的机会越多,对自己的形象预期就越高,就越能促进一个人的素质提升。作为教育者应充分挖掘课程中的角色资源,积极创建各种角色平台,努力拓展角色适应空间,增加学生的角色采择机会,通过学科课堂上积极的形象示范,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对学生良好的自我形象意识进行激发和预期,通过对形象与角色的正向体验,培育激发学生的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内在素质的教育目标。
三、过程功效是保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众各有别,每个学生的体验状态、内化效能都不尽相同,虽然我们要因材施教,但更重要的是要向过程要功效,施教者决不能急于求成。凡是一个过程,就必定不会在瞬间完成,凡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事情,通常不总是向着既定的目标一直发展下去,而是在进程中不断修正目标。过程需要时间,个人知识内化和意义转化需要时间。由学生内化的东西,是一个展开过程,是学生获取正向体验的历程。教育教学意义的生成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主要来源,只有当学生赋予其意义时,教育教学才具有意义。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出全程管理,做好“点”、“面”结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坚持不懈”的要领,促使学生最终走向成功。
过程管理是灵魂。教育要始终贯彻一个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贯彻整体优化的理念,坚持“过程就是成功”的全程性原则,坚持过程实践的阶段性原则。将过程实施落实到师生的生命场——课堂上来。教室是学生学习过程展开的最直接平台,课堂是师生互动过程产生意义的主渠道;以抓学生学习质量过程管理为践行新课程理念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强道德修养建设和学习能力建设。以思想文化建设促进班风的良性发展和学生个体道德水平的提升,以学习能力建设促进学风的良性发展和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以过程促结果,以管理促效益,做好管理制度化,督查常规化,在制度同化的过程中达到制度内化的目的,硬措施配上软环境,“德”字先行。对学生做到以情感人,重体验;以理服人,重内化;以过程导引人,抓到位;让学生在集体的良好氛围与团队的协作精神中更加自觉地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更加顺利地迈向成功!
情感是体验的胚芽,体验是情感的理性化,过程是学生学习意义生成的最重要环节。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者要牢牢把握住这三个要素,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