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思考
作者:乐孝彬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和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很快引起了各国关注,并成为当时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80年代末,合作学习理论传入我国,并在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90年代至今,我们多数教师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
在小学教学阶段,由于各学科知识能力、情感内容的异差和学科的不同特点,注定其合作学习的形式有区别。语文、思品、美术、英语主要通过思想交流及语言沟通,最后达到某种共识。而体育、音乐等学习中的合作,更多的是强调肢体上的合作来达到某种目标,或者是通过对项目、节拍的合作练习得到某些带规律的总结。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推动学生互动,提高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参加思考讨论,探求意识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各学科教学应用合作学习情况看,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合作缺乏目的
学生合作学习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准备。精心设计就是要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内容,把握课时的重难点,选准学生交流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合作中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然而,我们的一些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只注重“合作交流”的形式,而忽略了有目的地对学生合作兴趣、合作技能的培养,导致合作交流的随意性,使合作有形无魂。
2. 合作缺乏有效性
在许多公开课中,我常常看到有些教师将一些简单的问题“合作”化,似乎不进行合作交流就体现不出新课改。殊不知,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内容和课形,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不尽相同的。合作学习的运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前提条件,不切实际的滥用合作学习,把一个毫无价值的问题引入合作讨论,导致课堂时间的浪费,真是得不偿失。
3. 合作缺乏科学安排和评价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环节,随意给上三五分钟乃至更短的时间让学生合作讨论,未等学生进入交流角色,教师便草草地鸣“锣”收兵,其结果是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是蜻蜓点水走过场。另外,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就出现了五次合作探究环节,把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硬塞给学生讨论,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凑热闹,还有少数学生在当旁观者。教师的评价留于表面,仅对大胆参与者给予评价,如“你真棒”、“你说的真好”等,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肯定。在我看来,科学的评价合作探究是检验合作小组活动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激情,享受交流成果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同学间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仔细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和态度,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如何客观把握合作学习
一是,正确运用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方式,是创新课堂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合作”学习不能简单的视为小组讨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必须明确。
二是,合作学习的时间以多少为宜呢?应该说没有界定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涉及问题的难易度而定,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做好预设,不能随意确定。
三是,合作学习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保障,否则,合作学习就可能流于形式,学生对合作学习吸引力就会减退。教师应从学生合作目标、情感、态度、效果进行评价,也可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对比分析,使同学们共同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提高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评价一定要客观全面,多关注学生优点,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通过评价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小组合作中应该怎么做,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总之,在新课标改革不断拓展和延伸的今天,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对合作学习理论的学习研究,在实践中合理运用,教学工作必将趣味无穷,科研探究乐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