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回归文本
作者:黄海宇
一、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立足文本
教材凝聚了专家们的心血和智慧。它的编写依托课标,体现课标的精神内涵,有很强的科学性,是最好的阅读范本,也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在一册教材中,单元训练重点的确定,一组课文的选编,课后问题的设计,都有明确的意图,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应当从教材文本的特点着手,琢磨编者的编写意图,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语言表情达意的形式,防止教学游离于文本而“无法无天”。纵观本次大赛的十二节课,大多教师立足于文本,根据文本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进行扎实有效的词句教学,注重对文本细节的品读、感悟。如《伯牙绝弦》一课,读中感悟,读中激情,在琅琅书声中,把一篇古文读得韵味十足。一教师上《花钟》一课,关注文本语言的表情达意形式,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注重词语的运用。然而,另一教师上《花钟》一课,没有考虑到文本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没有深入理解文本在具体语境中遣词造句方面的表达形式,从而导致了知识性的错误:让学生修改教材文本的语言。
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超越文本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选择拓展、自由创造的空间,为学生超越文本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提供了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教师既要立足教材,让学生认真研读教材,更重要的是要从教材出发引入课外的学习资源,如拓展阅读、教学课件、想象画面、心灵对话、延伸练笔……从而引领学生超越文本进入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笔者就以这次评比课为例,简略地谈谈几点:
1. 拓展阅读课外资料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课,不再只是单纯的就文教文,而是依托教材中的文章相应的去拓展类似的课外文章,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紧扣文意,适时引入课外文本《常读常新的美人鱼》进行拓展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常读常新的理解。《忆江南》一课,引入《忆江南(二)》、《忆江南(三)》让学生自学,既迁移了学法,又深化了《忆江南(一)》的词意:不仅忆景,还忆人。这些课外阅读资料的拓展立足于文本,往往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不过,课堂教学中资源的引入应当为文本服务,应当适度而不能泛化。《渔歌子》一课,教师引导学生背诵了许多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笔者认为这些诗句完全可以与词中句子相媲美,不但没有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反而喧宾夺主,削弱了文本的色彩,未免有点“作秀”之嫌。
2. 教学课件创设情境
教师应从文本出发,融文字、画面、音乐为一体,把静止的文字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和听觉形象,将多媒体教学课件与课堂教学巧妙组合起来,创设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伯牙绝弦》一课,运用音乐创设情境,营造了课堂的情感氛围。学生朗读全文时,古色古香的乐曲与文本的意蕴结合得完美无缺,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播放了台湾大地震惊心动魄的情景,有意造成紧张的气氛,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在余震中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抽骨髓手术是多么不容易!不过,教学课件运用不当会出现许多问题,如《草原》一课的课件展示了蓝天、白云、草原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希望学生能想象草原上骏马奔驰的情景,意图引出第二板块的教学,确实有点牵强附会。
3. 想象画面活化文字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起学生运用联想、想象像等形象思维,课文的一词一句都与一景一物建立了联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语言画面——语言文字”的心理转换中实现对文本中语言形象的感受,显示出特有的情趣。《忆江南》一课,围绕“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渔歌子》一课,想象诗词画面时,让学生根据词的内容上台板书词中的景物,其中包括了“塞、鹭、笠”三个生字,把读词、写字、想象画面等有机地整合,突破诗词意境想象的教学难点,改变诗词的学习方式,凸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词语在学生心中活起来,抽象的文字符号成了学生主体有生命力的元素。
4. 变换角色心灵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过程。”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自由变换角色,进行超越文本、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师提了两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就是其中一只海鸥,你会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角色写话,之后让学生站起来动情地朗读。这个教学环节中,这一场真情流露的心灵对话,感动了在场的师生,以至于有些学生说话时泣不成声。《渔歌子》一课,教师让学生跨越时空,变换词人张志和的角色,与哥哥进行对话,那一声声“且须还”与“不须归”,应答是如此默契,师生的沟通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精神境界。
三、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回归文本
语文的人文性使得许多课文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价值观,如果任意的创生,有可能导致“价值取向”的缺失。因此,阅读教学最终要回归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积累,从而更具有“语文味”,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文道统一”原则。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课堂总结时,教师问:“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克服了谈何容易的困难?”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从角色对话中回归到文本,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思想内涵。《渔歌子》和《伯牙绝弦》两课,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超越文本,让学生深刻地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涵,充分地体验文本的情感之后又回归到文本的朗读。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层次,促使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综上所述,把立足文本与超越文本、回归文本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学将收放自如而不会随意、无度、负效,学生在广阔的精神原野上自由自在地驰骋语言的骏马而不会迷失方向,课堂将富有生命的活力,将充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