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对课改的建议与设想
作者:朱红奕
作为教学研究部门,我们就外地课改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结合湖北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课改已推进省份的困惑与教训
在去年12月20日的湖北高中课程改革报告会上,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就高中课改的背景和形势作了专题报告。从这些省市的成果来看,主要有三大突破,可以给湖北省借鉴:首先,高考试卷中第一次出现了选考的内容。2007年高考广东等省的试卷中首次出现了30%左右的选考内容,宁夏等省的试卷出现的选考内容达到10%到15%;其次,考试中加强了对所有科目的基础水平考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最后,将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呈现给高校招生部门。
高中课程改革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涉及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或多或少遇到了一些疑虑和困难,主要集中在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课程资源、质量管理和教研方式等五个大方面。具体有以下几点∶
1. 来自教师本身的困惑
有些人认为近年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几乎没有成功的,因而产生了“改革倦怠”。他们按照逻辑推理,认为这次也是一阵风,会很快过去,不如等一等,观望一阵再说,反正职称到头了,工资不低了,地位差不多了,教学也过得去,对得起学校领导、学生和家长,干嘛还要辛辛苦苦搞课改呢?况且很多老师对以前的教学方式方法驾轻就熟,现在搞课改等于是从头再来,其中困难和付出可想而知。因此有一种投机心理。第二层含义是“跟风”。就是照搬别的学校做法,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不考虑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具体环境,这样做的效果可想而知。
2. 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
有些教师认为课改就是改革教材,心中全然没有课程意识、课程标准和教学方式的变化等。把自己对高中新课程的部分理解当成全部,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只摸到某一部分,就把这一部分当作象的全部。
实施新课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课时不够用,由于新教材,尤其是必修课,内容多、知识面宽,要把过去三年的课程压缩到一年时间里,而课时又少,粗不得又细不得,而且有些知识又介绍得非常粗浅,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他们把课改中的细节问题、局部问题无限放大,危言耸听,甚至否定整个课改的方向。有一些专家学者在对课改了解不是很透彻的情况下进行简单的否定。譬如前不久有些学者到有关部门反映,说某门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太低了,会有很不好的负面影响。其实,学科逻辑体系不等于学科教育体系,学术教育不等于学校教育。某些媒体记者到高中课改实验区蜻蜓点水地走一圈,也跟着猎奇起哄,认为课改问题多多,推进起来很困难。
3. 来自教学方面的困惑
新课标物理、化学、生物等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实验,而且每节课都设置了活动探究和交流研讨,加大老师的备课和工作量不说,只是有限的课时就迫使你只能关闭探究的大门,探究和教学任务无法兼顾,更令教师发愁的是,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探究活动要照顾各个层面上的同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有所收获,即使老师倾其全部精力和心思,也很难达到探究的目的。
有的地方把课改的要求庸俗化。比如新课程提出的合作学习,有些地方的做法就是把课桌、椅子的位置变化一下,让学生围一个圈,讨论几句,以为这就是合作学习。再比如自主学习,有些教师理解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讲话,甚至一句话不讲,学生在讨论中出现错误也不去纠正;有些学校竟开展了“在教室里需不需要放讲台”的讨论;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脱离知识与技能,机械地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些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课外活动,把学生所有活动都往综合实践活动里装,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学生值日一次都可折算学分。这些认识和做法都还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把课改给庸俗化了。
4. 来自学生的困惑
新课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为目的,可现在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下来,而且比以前更重了,现在有些新课程配套练习和教材内容相差甚远,为了考试只能是拓宽内容强化训练,学生仍埋头于练习题之中,一个学生学习九门课程,每门课均有大量练习,学生苦不堪言,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探究,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针对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一些资料,学生不是没有时间,就是家长不让上网。其次学生已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惰性较强,依赖性大,让他们探究的问题,要么不吭声、不动手,要么一时兴起,沉浸在孩童式的游戏中,心思不全放在探究知识的奥妙上,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时间过去了,效率下降了。
5. 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
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明显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课程标准及教材上所强调的教学方式,对实验管理人员及老师的需求量较大,对实验设备需求大,可我们老师大部分超工作量、满负荷,每周上15节课,疲于奔波,无暇顾及课堂设计等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笔者认为,之所以改革中的课堂教学仍存在这些困惑,主要原因是大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新课程教学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习惯于按预设讲授,对学生自主学习不适应;教学有效性意识不强;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忽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教师素养存在缺陷,特别是研究处理教材的能力不足。
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必然,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自己,更不能否定课改。湖北是教育大省,教育较发达地区,稳步谨慎地推进课改是必须的。我们要正视问题的存在,不断反思,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二、有效推行湖北高中新课改的建议与设想
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在改革实验过程中去解决,关键是要找准问题,明确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正如迈克尔·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一书中所言:“冲突和不同的见解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成功的基础。”针对上述调查分析中的问题,提出如下的建议与设想。
1. 匡正理论谬误和认识误区,为实施新课改扫清思想障碍
长期以来,在教育系统始终弥漫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理论迷雾和实践“死结”,其中,人为地搞到水火不相容地步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便是非常突出的一个方面。当初,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是人为地树立了一个带引号的应试教育的对立物而提出来的。考试,作为一种对人的素质的考查形式和手段,自古有之,而且在现实中被广泛采用,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排斥或否定考试作为教育手段的价值。学校及学生在达到总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为了应试必然采取相应的对策,犹如运动员为了参加奥运会而“备奥”一样,非常正常的。但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在“备考”中一味地采取了一些非科学非理性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做法,成为“单纯的应试教育”,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考什么,学校和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样学,忽视了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应试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对多年来基础教育的一个彻底否定的盖棺定论的基本判断。通过课程改革逐步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及其机制不应该也不可能建立在对过去基础教育的全盘否定之上。教育变革和发展不是建立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简单的二元对立矛盾基础上的。现实中,被勾画得美妙绝伦的素质教育在现实中却难以落实,被弄得满头污水的“应试教育”却在实践中顽固存在,并且愈演愈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背离现象,使许多教育实践工作者多年来在理论混沌中迷茫、困惑,进退维谷,何其难也。如今实施新课改,又派生出来一套课改新理论,这直接影响了新课改的理论导航。因此,有关的理论工作者要真正透彻地阐述课改的理论基础,比较准确地揭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律,使理论反映本质,贴近教学、贴近学校和教师,切实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课改实践工作者形成与新课程实验相适应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法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