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浅谈情感教育与中学教学实践

作者:孔德静




  一、情感教育的提出及其理论基础
  
  20世纪60、70年代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之后,马斯洛和罗杰斯等心理学家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和潜能,尊严和价值,强调社会文化应该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以及普遍的自我实现。在教育上,提出了全人教育和情感教育,认为教育应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既是信息资源上的也是心理氛围上的),让学习者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但是,情感教育并不是完全独立于知识教育之外的过程,而是渗透和贯穿于知识教育和课堂教学之中。情感教育是阳光、食物、水,它使学习者的自我潜能得以发芽和成长,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至于心灵干枯甚至丧失自我。从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不仅要培养医术精湛的大夫,更需要培养救死扶伤心系病患的悲悯情怀;不仅需要培养企业人才和科技精英,更需要培养关心他人奉献社会的博爱精神。前者,能让我们享受高品位的物质生活,后者,则让我们有安定的环境和美好的心情去感受前者。中学阶段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因此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
  
  二、情感教育的缺失与当代教育问题
  
  当校园生活中失去了爱的感染、发自内心的关注和宽容和谐的气氛时,当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只限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和升学考试的分数,当教育过程成为获取功利的手段时,各种问题便暴露出来。过重的学习负担和竞争压力使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了,师生矛盾、生生矛盾也增加了。本应天真无邪、纯真活泼的孩子们却对学习喜爱不起来,同学之间也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墙,把他们按照成绩的高低隔离开了,心灵上过早地学会了猜疑和戒备。身在其中的学生们习以为常,教育者和管理者们也视而不见,因为这些在考试分数、在教育评价中是反映不出来的。直到一些悲剧的发生,如马加爵事件等,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培养问题才稍稍得到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以往情感问题的积累和宣泄。如果一个人心中有爱,能够得到并感受别人的关爱,能够给予并欣喜于付出爱,那么他是不会走上犯罪道路的。教育应该承担起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的能力。看起来我们可以把情感教育叫做道德教育,然而不是的。德育中有很强的情感成分,没有情感的投入,德育只是一个空洞的躯壳,没有任何意义。情感教育则包含学习兴趣的调动,学生内心世界的建构等多方面内容。
  拿破仑曾是一个调皮爱惹事的孩子,他的父亲向别人介绍说:“这是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而拿破仑的继母却说:“他看起来是孩子们中最伶俐的一个。”从继母的话中小拿破仑看到了自信和希望,并最终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将军,这不能不归功于母亲对孩子真诚的爱和希望,这就是一种情感教育。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积极的情感鼓励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要想收获好的庄稼,只撒种,浇水是不够的,必须先翻地锄土,让种子有良好的生存环境,教育也一样,在教授各种知识和技艺使之成才前,先要给孩子信念和希望,宽容和鼓励,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不会被功利所包围和驱动。所以,当代教育中的功利性问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问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都涉及到师生互动中的情感渗透问题。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考察维度之
  一,就是考虑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完整性,力图克服传统的教学理念的片面性。
  
  三、情感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感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自身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的情感投入,这并不是要在课堂上满腔激情的喊情感教育和关爱学生的口号,而是在教学的一点一滴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方方面面的成长,不仅学高为师,更应身正为范。言传身教,润物无声。注重情感教育也不是要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反的,“亲其师则信其道”,有了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学生才会尽更大的努力去达到和超越学习目标。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从研究学生的心理入手,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发现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照学生正在成长的心灵,为他们解开心结和困惑,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
  下面我想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有一次我给几个初中生补习《光》这一章。第一节是光的直线传播。传统的讲法是复述书上的实验,提出光源的概念,总结出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激光准直等实例,进而得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但这样的知识回顾,进行的次数多了,学生们就会丧失自主理解和探究的动力,而只进行机械的记忆和重复。我忽然想起在一本辅助教材中看到的一个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飞蛾扑火现象的内容,原来太阳离地球非常遥远,太阳光近似为平行光,早期地球上并没有其它的光源,因此蛾在长期的进化中习惯了以此判断自己飞行的方向,即总是朝着与光线成同一角度的方向飞。而地球进化到今天,有了烛光、灯光等很多点光源,与光线成同一角度飞行的结果就是以螺旋渐近线进入光源的中心。我用这个问题引发大家的猜测和思考,并提示她们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尝试,唤醒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他们从工具性的记忆和练习中解放出来,体会物理学习的初衷和根本目的——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和思考,从而得出科学的观点和解释。孩子们本不缺乏兴趣和潜能,只要教师有一颗善思善感的心灵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意识就能做到。因此情感教育体现在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包括教学灵感和教学机智。当教师把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体验放在自己的教学思考当中时,课堂教学就容易变得生动活泼,有人情味。
  另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学生是一个上初三的男孩子,长得高高瘦瘦的,皮肤很白,气质很像韩国的电影明星。文静秀气的他不爱说话,也从不和别人在一起,用冰冷的外表保护着脆弱而敏感的内心。他的物理测试成绩是31分。我知道这样的成绩表明他对物理不感兴趣,而这样的行为和表现则说明他性格敏感而内向,不愿主动和别人沟通,也轻易不会听取别人的教导。但这样的学生不能歧视,要想使他的成绩有实质性的提高,必须设法和他深入沟通,至少要知道他如此封闭自己的原因是什么。然而不能急,我先从认真讲好课做起,知识结构清晰,内容讲解到位,特别在提问等沟通环节注意自己的语气,让他清楚地感觉到我对他的想法、回答的尊重和肯定,使他逐步建立起自信。几次课过后,他在课堂上开始表现得不那么沉默了,甚至开一两个玩笑。但此时课外的他仍然不爱理人,对其他管理人员无端的发脾气。当时我刚好在《读者》上看到了一篇谈宽阔胸怀与宁静心境的好文章,就趁午休时间把文章放在他课桌上,希望对他的情绪控制有所帮助。渐渐地,他有了变化,对别人的态度好起来,课间也会和几个同学说说话。后来他主动向我谈起他的经历,如何在运动会上受伤,进而因病休学然后迷恋网络等等。我知道他已经不再封闭自己,能够抛开那些消极的评价,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了。这些在他的成绩上也可以看得出来。最后,在我的带动下,他开始频繁的出现在篮球场上和乒乓球桌前。在毕业考试时,成绩进步到70分。回顾这一段的教学工作,我知道自己额外的付出很多,研究学生心理,采取各种措施,包括短信鼓励,观察,家访等等,但看到学生健康的成长,我真的觉得很欣慰,很值得。这才是我理想的教师生活,不仅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找到了用武之地,更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找到了方向和实证。
  当然,情感教育绝不是对学生无原则的宽容和爱护,更不是因此对学生采取放任态度,一切顺其自然。这两者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前者是建立在深刻、无私而又理智的师爱之上,后者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更谈不上对学生理性的呵护。让教育告别时代的功利和喧嚣,回归最本真的师生之爱,这顺应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