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夏 敏




  中学历史学科揭示的是人类能动地求生存、求发展的进程,同时也是人类能动地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获得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应该得到一定审美教育的培养,使他们的审美观在历史的殿堂中日臻完善。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必然性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为该学科规定了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是这样要求的: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题中之义。那种认为审美教育仅属于音乐、美术及语文等学科的专利,而历史学科与审美教育无关的论调不仅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属性,而且也是与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的。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实作用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中学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范例比比皆是: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会深深地触动学生心灵,并进而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人手。马克思说:“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终生;诺贝尔做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中学历史教学中诸如此类的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不可或缺的典范作用。
  3. 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任何一个人,如果缺乏勇气和胆魄,怕权威、怕困难、怕失败,那么,他的首创精神和想象力就会受到束缚,创造潜能最终也会丧失殆尽。中学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因坚持“日心说”被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到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司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大有裨益。
  (二)对优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1.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因素极为广泛: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七律·长征》的吟诵;讲述文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的赏鉴;讲述鸦片战争时一部《林则徐》的放映……这些众多的审美因素,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2. 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一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愿望、动机的源泉,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美的感受。”中学历史教材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赤诚、“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操……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中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指向标的作用。
  3.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而高尚情感的培养,决不仅是简单的语言教育。“感人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
  (三)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审美活动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而健康的审美观,使之建立科学的、客观的审美标准,这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自觉地领会到美和丑的分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才能使他们自觉地排除一切卑劣欲望。
  2. 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自始至终都是形象教育,因此可以直接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学生审美能力提高了,将使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大人民审美能力的高低,标志着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所达到的程度。正因为如此,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是审美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3. 帮助学生健全完善人格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人的自我完善,实现完善人格的建构,即培养学生美好、和谐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审美教育能够直接陶冶人的性情,通过审美,我们可以在学生身上唤起那些真正具有人的价值的性质和属性,使他们上升到自由、无限的崇高精神境界。审美的这种特性,使它成为了人类实现人格建构的重要途径。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路径
  
  (一)调动想象力,培养历史情景的鉴赏能力
  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是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必经之路。历史文化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应该在唤起学生情绪反应的同时,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活力,引导学生再创造出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形象,捕捉微妙的美感。鉴赏历史史料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凭借想象,紧扣历史时代背景,解构历史中蕴含的美,品味其中的美感,使其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实,洞悉历史现象,培养审美情趣。
  (二)激励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历史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鉴赏能力时,要注重教给学生思维创新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既要让学生在解构历史文化现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引导学生大胆探究,敢于质疑前人观点,用批判继承的眼光来审视历史。
  (三)善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发现美
  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距学生生活相对遥远,他们缺乏体验和感受,这就需要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而课本上的文物、人物、场景、古迹等插图,有具体、详实、准确等特点,并附有一定的图画说明和注释,教师要有目的、有侧重点地让学生去观察书中插图,善于启发学生联想和跨越时空限制进行想象,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去认识、理解历史观点,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时代呼唤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这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重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合乎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