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浅谈如何在历史课堂落实环保教学

作者:陈文建




  众所周知,我国以至全世界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大气污染加剧,森林草场减少,水资源污染,土地生态恶化。加强环保教育已势在必行。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联系曾经的历史和现在的状况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历史课上,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激发学生的环保灵感。
  
  一、创设情境讨论法
  
  历史教材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战国时期,作为儒家学派代表的孟子提出:“禁止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上山砍
  柴。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播放了预先制作好的短片《走进环保》,向学生展现了目前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许多海洋珍稀动物濒临绝迹;许多山坡的参天大树砍伐殆尽,许多地区土地干燥皴裂,无数幼苗干枯而死;一些河流断流干涸;许多大中城市烟锁重楼、遮天蔽日。然后请学生讨论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滔滔不绝。他们不仅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乱捕和乱砍滥伐,污染环境,而且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有学生甚至建议每年设两个“植树节”,同时要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防止水土流失,山体滑坡;保护海洋珍稀动物,制定有效的捕捞制度;在发展各种工业时,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位,严防污染环境,切实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使环保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小组辩论法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的相互征战中曾多次采用火攻计策,这些故事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在历史课上学习《三国鼎立》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首先借用多媒体重现了故事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在同学们欢呼决策者高明时,我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辩题:时过境迁,假如三国英雄人物再世,再用火攻计策相互征讨,你认为如何?同学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教室里很快形成了正反两方。正方赞同这一计策,认为三国英雄足智多谋,占尽天时、地利,否则难以让对方心悦诚服、甘拜下风。而反方则对此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而且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其中一位同学这样阐述:“假如时光倒流,英雄再世,断不可再用火攻的计策!因为这样做不符合当今正在贯彻实施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君不见那滚滚浓烟催人泪下,光山秃岭惨不忍睹,飞禽走兽非死即伤,不仅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些完全与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大丈夫相时而动,再有此举,实属下策!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三、自主探究法
  
  曾经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丝绸之路早已被历史尘封进人们的记忆,昭君的驼铃声也已成了远古的绝响!几千年的历史能让沧海变桑田,也能令绿洲成荒漠﹗在讲述“丝绸之路”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自主探究题:史海变迁,过去的丝绸之路如今已成荒漠,为了更好地开发历史资源,我国要让丝绸之路重现历史的辉煌,请你为此献计献策!许多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绝大多数人都能扣住环境保护这一中心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一位同学说:“我国早就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历史能让绿洲变荒漠,我坚信:只要我国十三亿人做到一人栽下一棵苗,也定能让西部沙漠成绿洲!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发西部,让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面貌横空再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四、小短文交流法
  
  中共十七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是现实生活中却随处可见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不和谐音符。针对学校提出的“绿化校园,美化环境,从我做起”的号召,在历史课上,我让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小论文,并相互交流。许多同学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在相互的交流讨论中使大家又一次受到启发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