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的策略

作者:孙志飞




  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说过“知识不能单方面靠教师向学生传授,提供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获得探索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训练和培养是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克服盲从心理,是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基础
  
  思维的批判性是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检查思维过程,不轻信、不盲从的一种智力品质。要形成这样的智力品质老师必须进行有效的引导,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将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成练习,让学生去发现、评价。
  例如,在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后,设计这样的判断题:
  2900÷700= 29÷7= 4……1
  (1) (2)(3)
  这题学生很容易判为正确,实际上(1)和(2)是相等的,根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道理;(2)和(3)是相等的;但(1)和(3)不相等,2900÷700与29÷7所得的余数不相同。
  又如:42÷12=(42÷2)÷(12÷2)
  有的同学分别计算42÷12=3……6,(42÷2)÷(12÷2)=3……3。这时有同学就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余数变了。实际上这题是对的,左右两式用等于号连接符合商不变性质。
  这样培养学生接受某一结论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克服了盲从的思想。
  二、大胆质疑,是培养思维批判性的前提
  心理学认为:“疑,最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惟书,不惟师”,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争论和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注意引导他们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克服思维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课本上把除数变成整数,而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位置,一样能算出结果来。随后,自己上来板演了原来的题目。接着便问老师:“课本上为什么不用我这种办法呢?”面临这种情况,教师十分冷静地顺手把原有题目改为87.5÷0.35,让全班同学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算一算,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当被除数变成整数,而除数仍是小数,于是学生心悦诚服地承认课本上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地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播下大胆质疑的种子。
  
  三、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是培养思维批判性的途径
  
  组织学生争辩是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的重要途径。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常常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创造性地探求新问题。当学生各自获得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辩,让学生在争辩中辩明概念,揭示规律,发展思维的批判性。
  例如,我在教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时,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小组完成下列习题:
  填写下列方框,并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填写后,开始列出的综合算式是:
  (1)12×3+4,(2)98-33÷5
  写完之后,他们发现列的算式与原来的计算顺序不一致。于是每个小组纷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讨论,分别想出了解决的办法:
  甲小组用加引号的办法解决,即
  (1)12ד3+4”(2)“98-33”÷5
  并规定要先算引号内的。
  乙小组用加横线的办法解决,即
  (1)12×3+4 (2)98-33÷5
  也规定要先算横线上的。
  丙小组用加括号的办法解决,即
  (1)12×(3+4)(2)(98-33)÷5
  也规定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这时,教师不加评论,而是问学生:“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并说明理由。”学生展开了热烈的争辩。最后,教师表扬了他们的办法想得好,并且指出:数学中规定的符号是括号,用括号的方法书写方便,算式也较美观。由于长期的坚持,逐步形成了课堂上“自由争辩”的学风。
  
  四、引导学生“自我反省”,促使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得以延续
  
  由于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的思维破绽、错误不加注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需经常引导学生反省自己思维的过程并作出正确的评价,使之逐步养成习惯,促使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得以延续。
  第一,当学生回答问题后,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等问题,让学生讲出思维的过程,并尽量要求学生自己作出评价。例如,我在教学倒数时,有一个学生回答说“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这时我不作评价,而是追问“为什么?”这位学生说:“因为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所以它们的倒数都小于1。”我接着追问:“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吗?”这位学生顿时醒悟了:“我讲得不完整,应该是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或等于1”。这样学生通过反省纠正了错误。
  第二,在处理学生的作业时,我对学生做错的题目及少量正确的题目不加批注(√或×),把作业本发下去,告诉学生:没有批的题目,请你自己批,如果你认为正确的,请说明理由;如果你认为错误的,说明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做错,并订正。这样学生在检查时,就必须努力反省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并作出评价,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养成了“自我反省”的习惯。在他们回答问题时,能自觉地表述思维过程并作自我评价;在做练习题时,能自觉地加以检验。有效地促进了思维批判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