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偷懒”

作者:刘度美 丁 鑫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培养个性鲜明、活泼好动、敢于交流、善于思考、勇于动手的学生,学校要完成教育所赋予的这个任务,必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践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学生敢于并善于思考,敢于并善于动手操作,敢于并善于交流,敢于并善于创造。具体到学校教育实践中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学会思考、学生学会创造。
  
  一、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一个教育家说过:“我不能教会学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是我可以教会学生成为一个能发展自己的人”。这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自己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步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第一、我们要常采取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路。给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说出他自己思考后的答案,我们从他的回答中了解他的思考重点,看是否达到回答的准确性。弥补缺漏,并教给他如何审题和应该思考的内容等等,以完善他在思考类型题中的思路。同时,我们还要教会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思路。这样做的目的,是抓思路要点和理顺思路。
  第二、我们在指导学生设计题中了解学生的思路。这是一个“精化”的过程,因为学生不仅要明白自己要写什么内容,还要明白为什么这样写,而且要把内容写得有条理、通畅才行。有个学生这样做:“《爱莲说》中写莲的名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你怎样理解?(莲,是花中的君子。我们应该做像莲一样的君子,淡泊名利,洁身自好。)”(正确答案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很显然,这个学生的思路反映出他把文章的主旨和莲的高贵品质混淆了(当然,这二者之间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这样,在我们进行辅导的时候,就知道什么地方容易出错,什么地方容易混淆,什么地方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在补救中就可以加强训练。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学生注意学什么、思考什么,反映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需要学生掌握什么,怎么掌握。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自己明白教材上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怎么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如何听老师讲课效率高?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技能?使学生以“问题”为载体,手脑并用,主动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实际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具有成功感,激励学生不断增强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分析、综合的自学能力
  
  二、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善于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考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让学生在质疑中进步,在思考中成熟,在探索中成长。
  有这个一个故事:一天深夜,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做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非常失望,厉声反问道:“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如此勤奋的学生遭到斥责,似乎不合情理,实际上大师是在传授真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在思考中成长啊。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很多时候,我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之中,也不愿抽出一点时间进行思考。我们的一些学生也是这样,每天都在埋头苦读,却很少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学会“思考”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以下习惯:第一、要有强烈的“圈点”意识。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拿起笔来圈圈点点,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句。不放过任何一条信息,这既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又为独立思考奠定了基础。只有善疑、质疑、探疑,才能有所发现,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质疑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三、把创造的机会留给学生
  
  质疑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如爱迪生由于对任何事物好奇而有许多发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增进自己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师生之间形成了平等的和谐气氛,为学生的思维、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学生自己活动和探索的基础,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生成和创新,能让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讨论。当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对他们提出的集中假设一一验证,让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智慧,获得知识,这样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缉获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处罚,犹如大河奔涌,形成逊用的创新思维浪潮。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成长为一个个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变幻莫测的世界局势,都需要大批具有性格迥异,才能卓越,灵感迸发,思维发达的人才支持,教育只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局势;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能力,才能在世界发展潮流中冷静而沉着;只有培养学生敢于并善于创造能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新技术革命中永立潮头,永不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