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春》读之拙见
作者:马文山 田继贵
一、认知初读,推敲字、词、句,领悟全文意
首先当然是正确掌握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如课文中“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其中“和”在这里读hè,而不读hé。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特殊的解释,需要根据上下文作出推断。如文中“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这个句子中的“卖弄”本是贬义词,此处却为褒义词,写出了鸟儿对春天到来的欢悦之情。
对于寓意深刻、意在言外的句子,一要着眼于全文的思想内容,二要从文章的社会背景入手。如课文“绘春”接近尾声的时候,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如果说前四幅画面是侧重写自然界的“春”,着力展现春天的自然美,那么这第五幅画面就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这样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理解语句要抓住关键词语。如“山朗润起来了”的“朗润”准确地描绘出春天山景的特点,明朗、润泽的样子,足见作者谴词的功力。又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句中一个“闹”字,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绘声绘态,刻画出内涵丰富的勃勃生气。
二、感知朗读,发挥想象力,增强感染力
《春》的朗读务必浓墨重彩。可让学生在优美、轻松的音乐背景中,随着教师富有激情的朗诵,闭着眼睛想象:你听到春的脚步声了吗?你看到那些在嫩嫩的、绿绿的草地上坐着、躺着、打滚、赛跑、捉迷藏的小朋友了吗?在明媚的春光中,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蜜蜂、蝴蝶穿梭其间,野花遍地是,你闻到花香了吗?在柔和的春风中,鸟语纷纷伴随着牧童的短笛悠扬,你听见声音了吗?在细密的春雨中,你看到了那些披蓑戴笠辛勤劳作的农民吗? ……在盎然春意中,你感受到春天的美了吗?
接下来,让学生运用创造想象,带着对春天的无限遐思,用轻柔的语调和质朴的语音,充满喜悦和希望地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境界。例如,朗读“‘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时,就不能仅限于文字本身,此间完全可以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联想到母亲的温暖和柔情,进而由触觉领会春风的和煦、轻柔,由嗅觉领会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由听觉和视觉领会春风图的明快优美、全身心地领略春风送暖的胜境。如此一番朗读教学,势必开拓学生的相关联想,由景入情,把他们带入再造想象的天地,充分获得审美享受。
三、涵泳讲读,借助多媒体,设问练听说
教师边展示画面边讲解,酿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所揭示的情感世界。绘春图的五幅画面的教学,通过投影或荧屏彩显、绘形绘声的分析理解,学生即会从深层感知生机勃勃的春草美,春意盎然的春花美,混合着花香、鸟鸣柔和的春风美,温和清馨的春雨美,充满希望的迎春美。
课堂提问则是推动这个析读进程的主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有效方法。教师事先设计好要提的问题,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听清楚后思考回答。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只是简单地用“对”与“错”粗糙评价,而要适时给予审美与听说训练方面的指导。利用提问,促听促读促说,强化听说。
比如问:“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
回答1:“钻”字写出小草的顽强精神。
回答2:“钻”也是长的意思,但因为“钻”字能传神地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长”字不能,所以用“钻”字比用“长”字好。
教师及时评定: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正确。前者的回答有针对性;后者的回答不但有针对性,而且表达更到位,用上了“因为……所以……”这一关联词语,完整地阐述了见解。句中的这个“钻”字,的确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赋予了小草极强的生命力。可见,准确形象的描写,细致传神的表达,可使文章增色增辉、优美动人。
这样把审美与听说训练的要求贯穿到课堂提问中,潜移默化,既不枯燥,又容易把握,学生乐意重视,有益于提高审美与听说能力。
四、融情精读,赏玩比喻点,品味语言美
春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一般人要描绘出春天的形象多少有些困难,而朱自清先生却把春写活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这就是春的形象美。作者独具慧眼,敏锐捕捉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和“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作者写物附意,扬言切事,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与赞美之情。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还眨呀眨的。”这些句子精彩地描写出春天的景象,作为绘画美,使人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赏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俏皮的眨眼。远、近、上、下、浓、淡、干、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
含蓄非诗独有,散文亦然。在《春》中,通篇体现了有余味、有余情,咀而“味之不尽”的含蓄美。这种含蓄美,同样也是用比喻艺术加以实现的。
总之,在朗诵、分析、推敲、领悟中,使学生体味《春》这一情文并茂,文质俱佳的精品,把玩其深层的意境美,有助于学生真正学会读文想美、读文赏美、读文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