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缕缕橘香引发的思考

作者:杨 燕




  清晨,我骑着摩托车迎着朝阳去上班。途经门前的院落,忽然一缕清香沁入心脾。什么香味?如此清雅,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甜津津的味道。我忙停下摩托车,循着幽香一路寻去……啊!原来是宿舍门前的一片橘林开花了。橘树开花,我可是生平第一次看到,只见黄花掩映在绿叶丛中,蝴蝶飞舞于橘树林间,好一幅早春图!一阵风拂过,满树的花朵婆裟起舞,橘林唱起了欢快的歌。我忙凑近身子深吸一口气,惬意极了,多么美好的早晨!忽然,一个念头在脑海里闪过:岂能枉费了大自然的这番美意?今天恰逢周末,饭后带女儿出来散散步,观赏一下橘林,正好指导写一篇佳作。我为自己的想法而暗自得意,换来了一天的好心情。
  饭后,我们一家三口有说有笑地在院子里散步闲聊。
  “咦!什么香味?”女儿问。
  嘿!时机到了,因势利导,准备上一堂观察作文课?我的职业病又犯了。
  “那是橘树开花了。”我边说边用手指向那一片橘树林,牵着女儿赶紧朝那个方向走去。
  “不,我不去,也不看!不喜欢看!”出乎意料,女儿挣脱了我的手,用双手蒙住了眼睛,停住了脚步,我正诧异,只听女儿嘀咕了一声:“看了又要我写观察作文。”看来她已熟知我的小伎俩,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上个月带女儿去钓鱼,回家后让她写一篇作文,虽然写了,但女儿是满怀怨气,在我的压制下,伴随着泪水写完的。
  为了避免家庭战争,我只有选择让步,但心里忽然有点难过:“自己是一名教师,在培养女儿方面太失败了。”想到这里,便怏怏地说:“那就不看吧。”“耶!”女儿举起双手,便自顾自地在院子里撒欢去了。老公似乎觉察出我的心思,说:“别让孩子的神经绷得太紧了,难得周末,让她轻松一下。”
  由此想到了教育的很多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目的性太强了,学生做什么事,开展什么活动,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都必须与学习有关联(如春游后要习作,运动会后要习作,放风筝后要习作,看电影后要习作,参观某地、某景后要习作……)虽然学生都完成了,但其实是敢怒不敢言,真情实感的文章又有几多?静心思虑,我们给孩子的附加条件太多太多了。其实,孩子的天性是玩,童年是快乐的。老师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分”,而不断地异化学生的童年,使其变成语文的童年、数学的童年、分数的童年、考试的童年……
  兴趣是动力。创新教育必须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烦琐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学生对学习才会有浓厚的兴趣和乐趣,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才能得以蓬勃发展。真正的学习应充满情趣,不能泯灭孩子的天性,还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就女儿这件事来说,假如让她不带任务地观察橘林,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对大自然的热爱,观察能力的培养,童心、童趣的放飞,情操的陶冶……也不至于像现在败兴而归,心里窝火极了。
  不久后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阅作业,女儿的语文老师高兴地拿着一篇习作对我说:“陈秋雪的这篇作文写得不错,观察仔细,情感真挚,你指导没有?”我忙伸头一看,题目是《我家门前的橘树林》,细细品读,确实是一篇美文,尤其是对花的形、色、香的描写细腻,喜爱之情跃然纸上,童心随处可见,读后让我倍感欣慰,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看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特别珍视学生的感受,因为他们是鲜活的生命体。当学情变化时,教师需要对预设进行调整,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好。其实教育就是播种,春天播下的,不要急于求成,秋天一定会有丰硕的果实!女儿给我这个当老师的妈上了生动的一课,我在心底想对她说:“谢谢你!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