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从故事中发现教育的哲理

作者:刘振杰




  几天前,我读了一本故事集。其中的两篇故事使我颇受启发,故事蕴涵了深刻的教育哲理。
  
  一、让学生自己打磨自己
  
  美国第二任总统富兰克林年轻时在一家杂志社给一位名叫弗恩的老编辑做助手。他每次交稿时,弗恩总是一句话:“如果你对某一个字的写法没把握,就查字典。”并且规定,富兰克林每天得写一篇文章放进弗恩桌上的盒子里。哪天没有,他就敲着桌子说:“文章呢?”这样,在日积月累的岁月中,富兰克林的文章一天一个样,后来在写作上取得很大成就,并参与了《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
  富兰克林一直以一种敬畏和崇拜的心情看待弗恩。弗恩去世后,富兰克林在整理弗恩的遗稿时,大吃一惊,那些手稿幼稚得令一个作家心碎。但他从手稿里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我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人。我并不懂写作。每个单词都得查字典,一篇稿子要看上几十遍。我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权威的形象。你让我教你,我尽量去做,其实多数时候是你自己在打磨自己。”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名师出高徒”,认为教师的学问越高,学生就学得越好。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因为这样的教师用同样的精力教出的学生,不可能个个都是同样的优秀;优秀的学生遇到的教师,也不可能个个都是优秀。扪心自问,那些平时令我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豪的优秀学生,不都是他们自己打磨自己的结果吗?作为教师,我们所做的工作首先应该像老编辑弗恩那样善于引领、督促学生自己打磨自己。让学生自己不停地磨砺自己,不停地给自己淬火,不停地锻打锤炼自己。这样,学生的才华就会逐渐展露出来,并最终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从而超越自我,超越平庸。
  
  二、让学生走自己该走的路
  
  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为某单位设计建造了一组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这是三幢建设在一大片空地上遥遥相望的漂亮的大楼,建筑师超人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大楼轮廓初具的时候,看到的人都已经赞不绝口了。
  工程快竣工时,工人们问他:“三幢大楼之间的人行道如何铺设?”
  “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建筑师回答。
  大楼主人和工人们都感到纳闷,但这是著名建筑师的话,他们不好反对,就在这空地上全种上了草。
  一个夏天过后,在三幢大楼之间和三幢大楼通往外面的草地上,已经被来来往往的行人踩出了若干条小路。这些小路有些因为走的人多,就宽些,有些因为走的人少,就窄些,但它们蜿蜒伸展,错落有致,就像是几条树林间的小道。
  到了秋天,建筑师又带着工人们来了,他让工人们沿着人们踩出的宽窄不同、曲折不一的路痕,铺就了大楼之间以及大楼通向外面的人行道,然后在道路两旁种上了树林和花草。
  每一个走在这些道路上的人都说:这几条路,是比大楼更伟大的杰作。
  这位建筑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不是按自己想当然的方式来铺设道路,而是巧妙地利用铺草的方法,弄清了大楼里的人们经常往返的路线,然后,“因脚施路”,从而铺设出了一条条“人性化”的道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故而得到了众人的交口称赞。
  关于看到,我们目前的教育还往往带有主观性、功利性、强迫性,总喜欢设计一定的教育模式去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套用固定的尺度去衡量、评价学生,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过早地为孩子规划人生之路,因而生造出相当数量的“不合格品”,甚至是“淘汰品”,酿成许多本不该发生的悲剧!
  其实,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就像本文中“因脚施路”的建筑师所做的那样,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脚,走自己该走的路,因为这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也就是最佳的、离成功最近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