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体育教学中“育体与育心”相结合的探究

作者:徐国斌




  一、把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体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这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它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现场的运动实践,学会运动的技能技巧,促使学生有效地运动。但是教师不能只顾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一生有影响的教育机会。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单是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一显性的目标,还应注重抓住契机顺利完成对学生进行德育,把德育融入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内容中,把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在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和掌握方法的同时接受教育,促使学生“德、智、体”的和谐发展。
  比如,我在教学田径中的长跑项目时,(如男子3000米、女子800米跑)这些项目在教学中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我不仅向学生传授了长跑的技术要点,并对起跑和途中跑做了示范,讲清了运动系统和身体重要性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根据示范作起跑和途中跑的技术要领进行练习。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个项目培养学生顽强,坚韧的意志品质。在训练途中,当运动出现“极点”时,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克服运动中的困难,坚持跑完全程,养成战胜困难的良好品质,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
  
  二、把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分组多是以班为单位,集体进行学习和练习;或将男生女生各分成一大组、不管人数多少一起进行教学,这很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学生由于生存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身体素质的不同,兴趣、爱好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存在着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师把全班学生“一船拖”,无针对性地教学,有的学生就会受不了,有的学生就会吃不饱,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制约了学生个性发展,这无疑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学应视学生个别差异,提倡针对学生个体的个别化教学,充分体现全体性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才会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和练习中。才有可能深刻的理解知识和善于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促使知识的掌握和运动技能的尽快形成。体育教学中恰当地、合理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组,把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特点充分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学生心理安全和自由感,还能充分调动其主动性以及潜在意识和创造潜能的发挥,形成体育个性化的教和学,促使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比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体育《提高速度素质练习》一课的内容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组合分成了几个组,分别根据特点安排了学生喜欢的项目。使他们各自由一组长带领分别练习转体起跑,追球跑和快速站跑等项目。在练习过程中,我指导个别学生合理确定自己的重复练习次数,并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特点,练习的性质以及持续的时间等因素来确定,使学生在项目的练习中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了个性化的训练,达成了个体个性化的目标。
  
   三、引导学生学习与传授学习方法相结合、促使学生会学
  
  体育教学是一种身体运动技能、技巧的学习,是促使学生身体机能素质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体育教学除了教师示范以外,由于学生存在诸多差异,还必须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学习训练,切不可对一些学生要求太急,在引导中使学生逐渐的一步步熟悉运动要领,体会和感悟运动技能技巧,逐步熟悉,不可伤害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要积极引导他们通过学习产生积极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在克服一个个困难中逐渐在成功的体验上形成运动动力,产生终身学习、体验锻炼身体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相机向学生传授学习体育的方法,通过体育学习运动方法的传授,使学生乐于去寻找课外的体育运动项目学习,促使学生体育运动学习的自主性。还可以通过学生用学习的方法拓展体育运动练习的时空,真正促使学生终身的体育运动。
  
  四、“显性”和“隐性”素质相结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一种明显的,当堂课中达到的、具有体的“物化”形式的目标,这层目标笔者视为课堂中的显性目标,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会在一堂课或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但又不能缺乏一堂课中的具体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又具体体现在每一堂课中,每一个项目的实施中。使在每一堂课、每一项目的体验、感受中逐步形成和产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长期的影响和熏陶中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促使学生既在课堂上通过学习训练获取了“知识与技能”,通过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和在“过程与方法”中形成“情感、态度、”,构建“价值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
  长期体育教学所形成的“显性”的素质是学生强健的体魄和一系列的思维方法、知识,而“隐性”的素质表现为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情感和态度,构建的是“做人”的价值观。只有健壮的体,没有健康的心态或道德素质,那是庸才。只注重趋向于道德素质的“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身体素质,那只是“病夫”,也是无所作为的。因此,只有将“显性”与“隐性”素质的培养相结合起来进行,才可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