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作者:刘惠娟
一是有感情地朗读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围绕课文中心逐步深入,朗读水平才能相应提高。这是许多教师的共识。因此,“理解”成了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重讲轻读。其实,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尤其是人教版新教材的课文,大都通俗易懂,而且文质兼美,意境幽远。如人教版第九册中新编入的《迷人的张家界》、《地震中的父与子》、《秋天的怀念》等课文,如诗入画的自然景观,人世间最为宝贵的父子深情等,放手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是能读出文章的意味的。
二是认为齐读束缚孩子的感情表达。齐读不能使孩子充分表达个人的情感,所以不易齐读的观点被许多教师认可。其实,朗读的过程由不同阶段构成,当学生初步接触文章,对情感的表达尚不成熟时,齐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学生的基础不同,语言素养和语感能力会有所差别。指名个别读,势必会伤害读得不好的学生的自尊心,他们需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下积极参与,需要在整体朗读中学会读书技巧,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而齐读为孩子们提供了人人参与的机会,是一部份还读得不够好的学生锻炼的主要时机。
三是朗读技巧。学生体会了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后,自然就会读出感情,不要过分讲究朗读技巧。因此,许多教师不注重朗读技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虽能理解课文,却不能用语调的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表达课文韵味。如《桂林山水》一文写漓江的静、清、绿,“静”要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觉水在轻松地、慢慢地流;“清”要读出惊喜,能看到江底的沙石;“绿”则要读出赞美之情。只有读得绘声绘色,才能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如何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长期摸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
一、情境激发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对于故事性强的课文内容学习参与性强,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增强学习内容的故事情景性。如在教《迷人的张家界》这篇课文时,教师用欢快的语气导入课文:“大家好!我是阳光旅行社的导游。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游览著名的张家界风景区!”语音未落,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认真地准备着,他们熟悉课文,揣摩语气,练习语句。“旅游”开始了,小“导游员”们一个个精神焕发地走上讲台,手拿课本(允许学生们拿着课本做导游)绘声绘色地边读边讲:那一柱独特的山峰,雄奇壮丽的“神鹰护金鞭”,那给人以安谧静美的享受的金鞭溪——从我们眼前闪过……,学生越读越起劲。“旅游”结束,许多学生还要求能给大家表演朗读。
二、言语激励
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你的朗读越来越棒了!”、“我们大家都被你的朗读陶醉了!”教师的一句赞扬,会使孩子信心大增,甚至受益终生。在教《可爱的草塘》一课时,讲到作者看到草塘的美丽的景色时,远方优美的描写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许多学生都举起了小手,要给大家表演朗读。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小姑娘也试着举起手。当她看到老师的目光时,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是的,她想读。教者走到她的身旁,轻轻地说:“别怕,老师特别想听你读!”小姑娘站起身,轻轻的读起来。她的朗读赢得了掌声。“我们都看到了草塘,你太出色了!”听到赞赏,小姑娘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朗读的信心更强了,学习语文的劲头也越来越足了。可见,老师的鼓励、赞许,不仅激发了孩子朗读的兴趣,更点燃了他们的自信。
三、范读指引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许多学生喜欢听老师范读,模仿老师的表情、语气、语调诵读课文。在教学《瀑布》一课时,教者范读课文,学生们也都陶醉在课文朗读声中,有的说:“老师,我好像看到了瀑布从高处泻下来,一串串乳白色的珍珠闪着光亮镶嵌在高山之中……”学生在细细的听读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被泛读渲染的美的情感、美的语调所感染,在富有诗意的范读引导下,学生容易激发起朗读的欲望。
四、朗读表演
表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帮助学生感悟语言。在课堂上,采用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的方式训练朗读效果不错。教者可事先准备好与朗读作品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指导学生结合配乐进行朗读,以声响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读起来会入情入境。还可将课文改编成话剧、寓言故事等,边表演边朗读。如学习《西门豹》一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以“惩治巫婆、官绅”这一情节为重点,让学生边读、边表演、边体会。扮演“新娘”的学生塑造“泪流满面”的形象,“西门豹”一本正经地对“巫婆”说:“这个新娘不漂亮,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下一次给他找个漂亮的新娘送去。”“巫婆”吓得浑身发抖,瘫软在地上,嘴里不停地说:“天灵灵,地灵灵……”孩子们用自己想象出来的语言、神态、动作形象地勾画出巫婆、官绅的丑恶嘴脸,同时表现出西门豹的机智。大家在表演中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提高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