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用情感思维指导课堂教学

作者:高海宁




  情感因素,是教与学联系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交流的桥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解决受教者思想上的误区、认识上的偏差和前进中的障碍。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
  
  一、要实施情感教学,教学者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世界
  
  自古我国教育就强调:言传莫过于身教。如果教学者能够时时处处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用高尚的情操和正直的人格感化学生,事事以身作则,那么就有可能达到言语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正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②。另外,要加强自己的情感修养,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博涉书史、文理兼修,只有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了,才能用自身的学识和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情趣。
  
  二、发扬民主、平等意识,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情感教学的环境
  
  现代青少年思维活跃、信息来源广、民主、平等意识强烈,因此,现代教学不可能再实行“一言堂”式的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允许并鼓励课堂上就学术进行的自由辩论,要用一颗诚挚之心去对待自己的学生,通过热爱学生并表现自己的爱心,缩短与学生们的心理距离,“视徒如己,反以己教”④。相反,家长式的教育模式,只会令学生生厌,而代沟产生的同时,又缺乏对学生的真切关心,很难想象能有寓情于理、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装扮成不食人间烟火的述道者,教学中感慨时可以“喟然而叹”,在轻松时“莞尔而笑”,讲解时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交流时则诙谐幽默,轻松地与学生开开玩笑,也许效果会更好。
  
  三、调整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用情感贯穿教学过程
  
  要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丰富学生们的感情世界,就要以快乐学习为标尺,要新颖的教学材料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用符合青少年学习心理和兴趣的内容真正做到乐学、好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的激发。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教师在课堂伊始就要用积极、感性、乐观的情感基调为教学创造氛围,可以借鉴音乐、诗歌等极具感染性的艺术形式导入新课,也可以用三言两语的笑话或幽默性的动作或语言介绍篇目的背景。同时,课堂教学节奏还要做到张弛有度、内容丰富多彩。学习和游戏相结合,使学生在快乐中了解背景、掌握内容、培养能力,达到亲善就道的目的。相比之下,“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精力憔悴,难以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结果事倍功半。
  
  四、寓情于理、以情动情,促进情感培养
  
  情感是具有传染性的。要培养学生对所授文章篇目的情感响应,教师必须用心去准备、用情去旁注所授内容、用话语和肢体去阐释教师对学生的爱意。在课堂上,教师用自己的教学风格将自己的情感传输到学生们的情感世界,教师的愉悦引起学生的愉悦,所以只有师生的感情互通才能产生共鸣。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领会课文内在蕴涵的激情,知识的奥秘也在共鸣中得到玩味和领悟。教师可以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学生的心晶莹剔透,可以感知教师的感情,也一定会对教师的付出有所回应。在情感的碰撞、交汇中,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塑造如同插上了速度的翅膀,浑然不觉地在快乐中完成了过渡,成就了教与学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