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语文课堂教学要强化语言艺术

作者:李守章




  有人说:教师全凭一张嘴。 此话虽偏颇,也有一定的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果教师说话幽默风趣,那么他的话就会因不断产生“喜剧”而使课堂生动活泼;如果教师说话善达哲理,那么他的话就会因不断产生思索的空间而使课堂深沉旷达。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所以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严谨、勤学和钻研,进行严格的语言训练,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要每举中的,条理清晰
  
  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理论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课本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以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离题万里。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的钻研和细致的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舍文及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得到透彻的理解。
  
  二、要情理交融,探究反思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
  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三、要妙趣横生,抑扬顿挫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简炼、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风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忙乱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言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记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渗透到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直观、形象的素材,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应看到不少教师由此进入了一个误区,课堂教学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忽视了语言的沟通,而教师的职业特点表明应该把语言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强调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起码应该是“解说员”而不应该是“放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