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袁玉英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必然性
  
  (一)“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知识递增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并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因此,“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实践者”
  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力部分地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再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教师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源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以便对自己的实践有一个理论上的理解或解释,并发现其中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作好准备。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
  (三)教师的工作特点的要求
  教师的工作富有创造性的特点,在保持知识结构的开放性的同时,还必须具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转识成智”的能力,即用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转换知识观,了解不同学科、不同场合、不同目的所使用的不同知识形态,采取不同的传递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在这些知识面前善于判断、选择、取舍,并能够进行不同知识的组合、转换,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着手解决问题。教师创造性的这一特点必然要求教师要研究所传递的知识及其构成,研究传递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将知识、方法、价值融为一体。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才有资格、有能力担负起建构性知识的教学任务,创造性地设计一种开放的、有助于师生合作及学生独立探究的学习情境,在积极的、主动的、创造的学习活动氛围和背景中,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二、教师如何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知识是专业发展的基础
  就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以知识的功用出发将教师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即关于课堂情境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和递增,教师也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重视在教师已有经验基础上构建符合专业发展的知识技能
  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大致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等三个阶段。知识是通过职前和职后的学习获得的,技能的提高主要靠自我的悟性与经验的积累。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不管其实际教龄有多长,其真正价值也只是经验的重复,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需要的是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精神,要带着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昨天和今天,审视从他人那里学习来的经验,审视一切正在使用的方法与正在讲授的知识,他会自己设定活动的目的,自己把握教学的过程,并会根据整体的需要去调整自己,会主动地、超前地意识到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走在改革的最前沿,有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在更高的层次上拓宽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三)优化教师的外部环境,合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发展空间
  重新认识与发现教师,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参与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注重激发教师的自我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的自我反思与实践,使其以主体身份投入其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四)教师主动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反思能力,发挥内部各有利因素的作用
  教师要改变坐、等、靠的旧工作习惯,树立主体意识,自觉地投入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要具有科学研究的意识。主动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树立新的知识观,立足于自我实践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逐步培养反思能力。
  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其专业发展的实践和能力。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养成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促使教师较快地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反思能力的养成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
  (五)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型”组织应是教师专业团体的一个核心特征。教师之间应有更多的对专业实践的研讨。教师需具备更强的与同事交流和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一般认为,在团体内达成一致是最好的。但有根据的异议往往敦促人们去仔细检查各种选择及其背后的假设。对此专业团体应予以支持。
  (六)加强与校外专家的合作
  不能指望教师或专家独自解决改革和专业发展的所有问题,两者各有各的优势且互补,教师更了解课堂实际,而校外专家(主要指大学人员)往往知道研究的新进展和成功的理念和实例。在两者之间加强合作对双方都有益处。教师可以得到理论的指导并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专家则可增加自己对实践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