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赵德昌
一、课堂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工厂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认知结构在不断的形成和变化的特点,要巧妙地把课堂教学设计成创造性过程和阶段,创设一些情景问题,创设学生乐于主动接受的过程,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众所周知,化学课内容前后联系最为密切,所谓“温故而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期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来这方面引导。如讲“氧气制取”一节时,把学生由教室带到实验课堂中去,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结论来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为此,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内容:
①一组单独加热氯酸钾到高温。
②一组单独加热二氧化锰。
③一组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经过三个小组实验的对比,学生寻求新知识的愿望被激起,纷纷讨论发言,然后教师进行指导、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催化剂的概念和使用二氧化锰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实验问题“二氧化锰是否是唯一的催化剂?是否在任何反应中永远作催化剂?”让学生结合概念以及实验分析探索。这样,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和理解催化剂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引导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教师自己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深化,受到锻炼。教育理论认为“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是日常教学活动”。而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积极地发挥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加以指导和启示,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
在“氢氧化钠的性质”一节中,我演示了塑料瓶变瘪的小实验,学生情绪非常好,抓住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就引出了几个小问题:
①为什么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封闭后会变瘪?
②氢氧化钠应怎样保存?
③如何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通过设问加以引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积极性。在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进一步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设计发散式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在习题的教学中,不仅要在一题多变、多解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还要经常结合学生的实际编写一些习题来开拓视野,发展想象的空间,充实创造性的思维的信息。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念书不应是学习的目的,而是创造出新知识、新体系的一个手段”。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当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