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议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李谋春




  在当下新课改中,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仍然热衷于对课文的精讲、精析,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甚至作者的情感以及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就这样,把一篇文章弄的支离破碎,而放弃了语文的根本——读。
  笔者认为,对文本而言,它是一个整体。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诵读,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神情并茂的诵读。不是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没有诵读,而是我们的老师“好心”的包揽了一切,而学生读得少,甚至不读。古人把学习之人称为读书人,读书读书,就是要以“读”为主,读者,即我们所说的诵读。由此可见,在语文学习上,诵读是非常重要的,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一、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对文章语言的第一感知,是对语言文字表达的一种准确的理解。语文者,即语言与文学的简称。而语言是语文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该抓语言;抓语言,首先要抓语感;抓语感,就要狠抓诵读。诵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对课文的反复吟诵,能够通过有声语言感悟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能够感知、领悟黄河奔腾不息的壮丽景象,再读就能够感知、领悟到人生苦短、韶光易失,同时“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能够领悟作者放荡不羁的神态,如在眼前,清晰可见。学生读的多了,读的时间长了,思想感情自然就丰富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了。
  重视诵读,可以使学生把握文章语言的节奏,尤其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两三点雨山前,七八个星天外”这两句诗,读的多了,学生们就能够准确地把握诗句的节奏,“两三点雨/山前,七八个星/天外”,而不是“两三点/雨山前,七八个/星天外”。错读地节奏,不仅不能使人产生一种美感,而且对诗句所描绘地意境也难以把握。再比如《五人墓碑记》中“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这样的句子,诵读的时间长了,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句子停顿地节奏,应该是“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这样,这个文言长句不但读起来顺口,而且比较容易理解。
  
  二、诵读有利于领悟文章内涵和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诵读,可以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文章的内涵,体味作者的情感,融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所蕴涵的感情往往是复杂地,细腻地,丰富地,教师虽然在上课时讲的清楚,但是学生并不一定领会。学生只有在自己反复读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品味到作品中所蕴藏的情感。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话:“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这些朴实的文字隐藏着一种伟大的母爱——大爱无言。这些情感不读怎能明了?而读起来声音自然低沉,情到深处,潸然泪下。反复地读,才能感受作者内心纤细的痛楚,才能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再如苏轼的《赤壁赋》,文章开始写乐景,明月之下泛舟赤壁,饮酒赋诗,非常愉快。但文章的后面有一句“苏子愀然”,这一句就写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如果不反复地读,是无法体会“苏子愀然”这种复杂的情感。
  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高山大河的壮丽;可以感受作者报国为民的理想;感受至善至美的情操。读李白的《将进酒》可感受作者雄浑奔放之情;读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聆听缠绵悱恻的爱情;读杜甫的《登高》可细品他忧国忧民的悲怆。诵读让学生产生美感享受,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味这些复杂的情感和内涵,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而不是通过语文老师的讲来体味这些。也许老师的讲能渗透课文,但是却渗透不了人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诵读,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以及书面表达的能力
  
  诵读不但能培养语感,感受文章的情感,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以及写作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等等这些句子,生动的说明了脱口而出这种情况。读的多了,文章的精要与自己的感知融为一体,成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脑海中形成固有的语言思维,优美的语言就自然的流露出来。当我们需要与别人交谈或需要表达的时候,自己往往妙语连珠,语言得体,声音顿挫有致,表现出极高的素养。这其时是我们长期诵读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积淀。可见,诵读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诵读能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流畅的思维,在写作的时候,需要的词句信手拈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才思如泉涌”。而这些,是与诵读分不开的。正因为有了诵读,我们才获得对语言的这些感性与理性的认识。在写作中,假如要写父亲,我们的脑海里自然就浮现出朱自清《背影》中的句子;写雨,自然想到“春街小雨润如酥”;写大漠,自然会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些都显示出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此看来,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我们一定要重视诵读这个环节,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培养学生感知、领悟语文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在表达与写作上的创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