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数学教学“语文化”
作者:周发海
一、猜测制造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题大多能“顾名思义”,都与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题目一样能够由题目“猜个大概内容”。在教学一个新知识(概念、定理、公式等)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各科知识基础由题目“估计”将要学习的主要知识,教师再适当引导“制造出悬念”,让学生一开始便带着问题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
例如,教学相似图形时,先让学生根据题目估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会抓住“相似”一词展开思维想象,得出“形状差不多的图形”,“形状一样的图形”等等,然后教师引导: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人说某小孩长得很像他父亲,那么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相似”与刚刚所说的会一样吗?经过这样的“猜测”和“引导”后,学生往往带着惊奇和兴奋,恨不得马上弄懂知识。
在学习同类项的概念时,在新人教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中是这样描述的:像100t与-252t,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猜想一下,你认为同类项应该是怎样的项?学生可能会说同类项是相对于两个或者几个单项式而言的,这些单项式属于同一种类型,而单项式是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同一类型的单项式所含的字母和相同字母的指数应该是一样的。再按照教材的思路观察上面的单项式就很自然得出了同类项的概念。
二、找准关键字词,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往往注重听教师讲解知识和训练技能,忽视阅读教材,即使教师要求学生读书,他们往往把课本按顺序地看一遍,不知怎样研读,怎样思考,缺乏自学教材的能力。若能在教学中借助语文教学训练的阅读理解,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作用。
在学习函数概念时,有一个自然段:上面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互相依赖,密切相关。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惟一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此时也称Y是X的函数。让学生自己看书后,找出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子,然后再找出中心词(关键词)。学生找中心词的过程会发生一些偏差和错误,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补充和教师的适当引导,便能较准确地找出关键词“两个变量、惟一的值、对应、自变”,既能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又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三、改编扩充概念,提高理解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定理等往往是经过高度提炼概括而成的,具备准确性和完备性,但对于初次学习的学生来说,它却有点深奥难懂,不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这些句子逐步进行“扩充”、“缩短”或改编等,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帮助理解。
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时,课本上判定3的内容是: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此时可提问“‘对应成比例’能否改编成其余语句?”,然后组织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长边的长度除以另一个三角形的最长边的长度的商,等于两个第二长边的长度的商,还等于两个最短边的长度的比值,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再比如教学相似图形的特征时,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能感到线段A/B/、B/C/与AB、BC的长度相比都“同样程度”地缩小了。此时可设疑:“‘同样程度’是什么意思,可改编成其它什么语句?”,然后组织学生思考逐步交流得出:所有的边都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放大或缩小前后的长度的比值相等。通过这样的改编,表面上语句明显变得更长,也更哆嗦,甚至重复,却是让学生提高探索意识的一个过程和方法,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增强阅读能力,培养学习方法。
总之,引导学生读教材,让学生掌握读教材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猜测、找关键字词、改编扩充缩短概念等,是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有机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整合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教学资源与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学生自学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