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从实践教学谈中国画欣赏

作者:曹 路




  中国画欣赏教学的确是颇有难度的,尤其是面对非艺术类学生讲授中国画欣赏课程时难度更甚。客观的看待中国画欣赏教学的实际,对于提高高校艺术类公共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中国画欣赏的实际水平,从而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是有直接意义的。本文从中国画欣赏教学所存在的误区和中国画欣赏教学应把握的重难点谈谈中国画的欣赏教学。
  
  一、中国画欣赏教学误区
  
  首先,中国画欣赏教学陷入“类美术史教学”的误区。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中国画欣赏课程在具体教学时极易误入美术史知识过多的怪圈。这也难怪,因为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与其发展历史紧密联系的。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优良的艺术传统,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画派林立、高手辈出,综观诸多画派与画家,似乎少讲、漏讲了其中任何一个都不可原谅,都会破坏中国画发展历史的完整性,而恰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又是非常庞大的,如果在具体中国画欣赏的授课过程中过多涉入“类美术史教学”的范畴,自然会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方将过多精力投入到对美术史知识的了解掌握中去,直接结果表现就是此类知识占用了相当数量的教学课时。
  其次,中国画欣赏教学也容易陷入“概念化知识过多”的泥沼中去。一般来看,中国画的大部分概念性知识是为艺术专业学生特别是中国画专业学生提高中国画的鉴赏能力而服务的。从实质上讲,提高普通高校学生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绝不是高校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之所在。在具体的中国画欣赏教学中赘述概念化的知识无疑会大大增加学生对中国画进行欣赏的难度,加之长期以来我国中等学校美学教育方面的欠缺与薄弱,在高校阶段的中国画欣赏课程教学中讲述过于专业、过于深奥的中国画概念性知识会阻滞学生学习中国画欣赏知识的进程。
  
  二、中国画欣赏教学重难点
  
  首先,中国画“重写意”的艺术特征又在直观上、理性上增加了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欣赏中国画的难度,学生欣赏的难度增加,自然直接提升了教师备课以及实践教学上的难度。与以写实为主的西方传统绘画不同,中国画在形式表现上不以写实为最高标准,而是要通过画面表达一种主观意念。中国画在构图与章法上有其独特的形式。传统的西方绘画通常使用黄金分割律,而传统中国画却善用三七停的构图方法来设计画面中各部分内容的经营位置,同时将画面的空白部分也作为构图的重要元素来考虑,注重画面虚实、疏密关系的处理,追求造型上的平面效果,传统中国画的造型与构图不受透视、比例、解剖、光影的限制;在营造画面空间感这一方面,中国画往往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方法,这种透视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便于作者在画面中创造情、意、境的统一。比起西方传统绘画中全面、写实的色彩,中国画中的色彩主要追求一种装饰的风格体现,色彩在画作里一般只起辅助画面的作用。“写意”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相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最显著的区别,可见,对“写意”的欣赏,也自然成为了对中国画欣赏的核心内容。而中国画更注重主观感受的表达,传统中国画画家的创作思想是在与“自然”与“造化”打交道的活动中领悟其精神特征。中国画把创作的重点转向了主体,转向了画家的主观思想情感的描绘,是中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在中西比较中概述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是指导学生进行中国画欣赏前理论知识准备的关键。
  其次,教学中要强调“欣赏”,在中国画欣赏教学中加强欣赏知识的教学,“欣赏”才是中国画欣赏教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广大普通高校学生对中国画的一般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水平才是该课程的首要教学任务。既然前文提到了“类美术史教学”和“中国画概念性知识过多”等教学误区,那么就应当在具体的欣赏教学中强化学生主动欣赏的积极意识,要从具体的欣赏作品出发,特别是教材中刊印出需要着重欣赏的中国画精品,备课内容要紧密围绕具体的欣赏作品来构建。
  再次,高校阶段的中国画欣赏教学最好能和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结合起来,与其拘泥于图片欣赏,倒不如合理地分配出一定的课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可行的中国画实践绘制,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亲近笔墨,贴近国粹,在亲身实践中体会中国画博大精深的“笔墨情趣”;在实践过程中去感受、回味前欣赏课程中的中国画理论知识,达到“初步欣赏→动手实践→再欣赏”的完整欣赏过程。考虑到中国画的基本工具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画绘制所需要的基本教学实践条件,相信这一环节额外的教学成本是大多数学校与学生所能够接受的。在“实践”这个环节中,也要注意倾听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欣赏感受,要收集欣赏课程中来自学生的声音,既增加教学中的互动成份,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中国画欣赏课程教学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