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探索

作者:赵启銮 胡玉莲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对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农村幼儿园有着丰富的天然材料和开放的自然环境及社区环境,具有让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从真正意义上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的优势。我们通过生活化的科学教育,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之中,具体对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作了如下思考与探索:
  
  一、内容要体现开放性
  
  幼儿的生活世界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最生动和丰富的来源,幼儿生活世界是他们可以亲身经历、直接感知的世界,是具体的、真实的世界。来自幼儿生活的内容和主题最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需要,也最具有延伸、扩展及整合的可能性。凡是幼儿感兴趣、想了解、能感知、无危险的,都可以引导幼儿去接触,不能囿于教育的范围。例如,“小木工”让幼儿锯不同木质的木头,通过让幼儿看、摸、掂、锯等感知木块的特点,了解不同树木的不同木质,知道它们在生活中不同的用途。同时,在教育内容选择上还要善于捕捉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如对我镇去年夏天发生金宝圩决堤的洪水灾害时,我们在教育中不光停留在抗灾、救灾上,而是通过图片、幻灯、录像等载体,以小故事的形式介绍森林砍伐与土壤流失造成灾害的相互关系,形象生动地开展环境生态教育。
  
  二、内容要呈现生活性
  
  科学的内容就是孩子们学习的对象,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不可能凭借抽象的符号系统和逻辑的推导,而是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因此教育内容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幼儿的生活既是我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又是科学教育的途径。如在和孩子们种植自然角时,老师为孩子准备了空盆、小铲,让幼儿自己挖泥尝试种植自己带来的菜籽、花籽,在自我种植、管理的过程中,观察、发现植物的变化。当遇到孩子不成功时,教师就和孩子一起观察分析寻找原因,如鸡冠花的籽是陈年的花籽,花籽质量不好所以就没发芽;有的幼儿挖的泥,砖块过多,泥土少,发芽的花生种下去死了,缺少养分;因为天气过冷所以韭菜籽迟迟没有发芽;我们把绿豆的根挖出来发现,小朋友浇水的次数太多,根烂了。孩子们明白了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空气和阳光,而且种子、泥土、季节等因素也很重要。通过种植,幼儿知道了要根据植物的生活习性来照顾它。
  
  三、内容要凸显乡土性
  
  农村幼儿生活在农村的大自然中,周围的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是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最直接的经验,是幼儿最容易感知的、真实的、具体的科学教育内容,最能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在我们农村特别是在收获的季节,农民的劳动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挖掘出有价值的幼儿感兴趣的教育活动内容。
  如:我们生成的科学活动“你能把它们分开吗”,就是针对生活中收获的果实与其它物品混合在一起的现象,让幼儿观察混合物的特点,想办法利用不同工具把它们又快又好地分开。如大米与面粉混合,可用细密的小筛子很快地分开;黄豆与葵花籽混合,可用大筛子或小篮子稍倾斜黄豆就会滚下来;白果与红枣混合,可放入水里利用沉浮的现象将它们分开等。
  此外我们利用本地区的特色产品:藕、茨菇、螃蟹、玻璃制品等生成了系列科学教育活动,如《藕作坊》、《好吃的茨菇》、《有趣的螃蟹》、《美丽的玻璃制品》等让幼儿感知家乡特产的特点、作用,使幼儿的探索兴趣在乡土生活中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四、内容要极富探究性
  
  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当孩子对生活中某件事物感兴趣时,第一反应就是会主动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操作、探究。陶行知先生主张“为生活而教育”,现实生活需要的是有行动、思考、创造力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在我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而不直接把某种现成的知识转交给幼儿,是作为观察者、引导者,材料的提供者,尽可能为幼儿提供第一实践的条件,支持引导孩子实际参加探究操作活动,让幼儿自己主动的自发学习,通过实践操作和探究去获得各种体验,积累各种感性经验,主动建构知识。
  例如:在“米”的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了解米—粉—点心之间的关系,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糯米和幼儿园定制的石磨,让幼儿自己用石磨磨米成粉,又组织幼儿一起用糯米粉亲自动手包汤圆,吃汤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感官,不断理解自然界和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我们不直接告诉孩子结果和如何做的步骤,而是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自经历去发现。事实证明,由个别幼儿或小组随机发起的探究活动,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在日常活动中,一名孩子偶然发现一只蜗牛以后,和同伴一起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蜗牛生活在哪里?它掉进水里会死吗?蜗牛吃什么?蜗牛有眼睛吗?教师及时捕捉了幼儿这一感兴趣的话题,生成了以“蜗牛”为主题的系列科学教育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又增长了幼儿的见识。
  我们要善于将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幼儿的需求,在农村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让它们成为科学教育的内容。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并力求做到“广”和“新”、“浅”和“趣”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去学习、去尝试、去发现,让农村幼儿借助农村资源进行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获取知识、经验,真正做到使科学教育活动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