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国学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思考

作者:蔡秀敏




  其三,注重国学的现代性。国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全盘回归古代,而是要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涵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国学的学习中要注重其现实意义。比如,在学习国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多看科技类文章,现在许多读理科的人往往文章不会写,质木而无文,如果两者很好的结合,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帮助。中国近代的一些科学大师,他们的文笔优美简洁,这与他们从小受到严格的国学训练有关。此外,在国学的学习中,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论语》中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等一共六条有关的语录,我们可以问道:①“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能否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②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
  这样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立身处世、提高自我修养方面很有价值。教师不要回避古今之间的碰撞,而是启发学生如何以现代的眼光去汲取古典中的精髓,重新审视和理解其价值,而不是将它看成一个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东西。
  最后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国学修养。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之下,语文老师往往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为了高考分数,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灌输的方法。文言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是需要积累的,但许多语文老师本身缺乏文言文底蕴,只能简单灌输、机械应付。文言文作品中的一句话往往包含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如果老师不能阐发出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显然是不能行的。因此,要取得文言文教学的好效果,提高同学们的知识修养,必须先提高任课老师的知识修养。过去的书院教育为何了不起?就是因为它们具有最典型的名校意识,讲求名师。为何宋代以后书院大多延请理学名家?就是有一种名师效应在里面。当时鼎鼎大名的学者,比如胡瑗、程颢、程颐、朱熹等多被延请,或者利用名师效应亲自开书院,效果就很好。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应该是当前的急务。
  随着新课程标准中文言文比重的增加以及社会中国学的流行与普及,使得中学语文教育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必将给中学语文教师与教学提出更大的挑战。
  
  注释:
  [1]Http://news.sina.com.cn/c/2006-01-16/08547994066s.shtml.
  [2]蔡富清.朱自清集(第二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28.
  [3]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1,2.
  [4]周洪宙.肝胆相照两昆仑—钱基博与钱钟书[J].武汉文史资料,2003,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