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的导入艺术

作者:丁正龙




  在我看来,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就如一场电影的开头,能不能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就在此一举了。好的导语设计不仅体现一个老师对教学对象、教学任务的把握,从某个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位老师的教学理念。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是很注重导语的设计的,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导语的语言及艺术性是多样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理念,来进行设计。
  
  一、以实验导入
  
  化学是初中三年级才开设的一门新课,所以在引入这门学科时,序言课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对这门新的学科产生兴趣。
  上课的时候,我是以两个实验的方式引入新课的。站在讲台上,我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张“白纸”贴在黑板上,然后向其中的一张喷上一种无色的液体,奇迹出现了,原来空空如也的白纸上竟然出现了“化学”两个字,这神奇的现象一下子把同学给吸引住了(从他们那惊愕的表情就看得出来)。然后,我又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去引燃另一张白纸,这时那张白纸有些部分开始燃烧了,细细观察你会发现,燃着的部分慢慢地烧出了一个轮廓,最后竟成了“同学们好”四个字。教室里开始骚动不安了,同学们都在议论纷纷:“到底怎么回事?”
  看到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我就水到渠成地开始了序言课的讲述,当然还得告诉大家,其中的奥妙当你学完了化学就知道了。这样,带着几分好奇,带着几丝疑惑进行学习,将“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里采用试验导入,既达到了提起学生兴趣的目的,实际上也用事实向学生说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很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从而唤起学生的动手意识。
  
  二、以诗句导入
  
  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具体在教学方面,学科之间的整合和融会贯通也显得尤为重要。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课,并非是人文的禁区,人文学科的很多东西能用具体的化学知识来解释的。例如,在学习《分子、原子》这一课的时候,我是用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来导入的。在吟完这首诗后,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远看盛开的梅花就像一团团的雪,可怎么知道它是花,而不是雪呢?原来有淡淡的清香飘来呢,可明明是花,香气何来呢,相信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一定会顿悟的!”这样数语,既交待了本节的任务,又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结果可想而知,效果自然是很好的。
  
  三、以事实导入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在化学教学中能将事实与知识相结合,既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深入浅出,同时,也能够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情感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讲到《地球上的水资源》的时候。课前,我准备了很多关于地球上水资源分布情况的数据资料,通过数据,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确确实实是一个“水球”,既然有这么多水,那为什么现实中我们听到的却是“缺水”的一片叫声呢?接着,再列举另一组数据,显示确实有许多城市处于缺水状态。这样的“多”与“缺”的矛盾中,让学生有一种危机感,从而树立一种节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教育不能哺育良知的话,我们将从这个国家的字典里看不到希望两个字。”作为一名教师,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在于唤醒学生的爱国、爱家意识。
  
  四、由现象导入
  
  学习《煤、石油、天然气》这一课题的时候,正是油价飞涨的时候,正是市民对飞涨的油价怨声载道的时候,这一现象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在本课题的导入中,我就联系到这一社会现象,启发学生从化学角度思考“油价飞涨”的原因。这样,将学生由“学习中人”引入“社会中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由“小我”走向“大我”。
  
  五、以科普知识导入
  
  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学习的起步,按照《课标》的要求,了解新知识很多,在难度及深度上不做要求,但这决不意味着什么东西只知道个皮毛就完事,教学中也是需要适当对内容作纵深发掘的。在导语设计中,有时我也会适当增加点科普知识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讲述《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中我是这样来设计导语的:“生活中我们老听到有人说胃痛,胃犯酸,这是因为人的胃液里有溶质质量分数为0.45——0.6%的盐酸。胃液里的盐酸能够促进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使蛋白质被水解吸收,还能够使蔗糖、麦芽糖水解,具有杀菌功能。但胃酸过多,会影响人的消化,严重时会导致胃穿孔,这时最好服用含碱性的药物,如胃舒平(AlOH),为什么服用这样的药品就可以呢,这是用了什么原理呢,本课题会那个你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发现同学们对这一小段科学知识听得津津有味,下面的教学进行的就比较顺利了。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几点导入的艺术,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首先,让学生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有问题才会想着解决问题,自然在学习中就会积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的效率自然就高;最后,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