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

作者:张正文




  历史学科是涉及面广的人文学科,而历史事件本身的发展过程又充满复杂性,如多样性与统一性,偶然性与必然性,曲折性与规律性,因果联系等,这些反映辩证思维的过程为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了很高要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和改进历史课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突出而紧迫的课题。
  
  一、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它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的关键在于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也可是学生有疑惑的,教师有目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自主形成研究课题(问题),教师适度加以指导,使学生的研究行为成为现实,其基本步骤为:
  1.指导学生选题
  如在高一中国近代史学习中,学生对近代史兴趣较浓,这一时期历史人物、事件多,指导学生确立研究问题,可以是这一时期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人物活动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同学们确立的研究专题丰富多彩:“改写历史—辛亥革命胜利,资产阶级共和改体下中国的命运”,“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者——李鸿章”,“戊戌变法的影响”,“维新派思想家、政治家——康有为”,“一个不平凡的女人——慈禧太后”,“续太平天国——假如太平天国运动胜利”等,课题确定后,填写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2.指导学生对已有资料解读、研究、应用
  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一般在高一上学期第15周左右引导学生确立课题,再通过寒假期的准备,到高一下学期的第三周左右)同学们手里都积累了大量资料,指导学生对已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写出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并由课题负责人填写结题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3.组织学生交流,进行成果展示
  一是课堂交流,由每一课题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成果,对于有较大意见分歧的内容组织辩论,学生在辩中明史,辩中出新。二是课外展览,利用“学习园地”挑选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历史论文,进行张贴,供同学们课余阅读参考;并选择较好的论文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论文展评”。
  
  二、以问题式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好手段、好方式,是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题,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景,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的情境。教师应以尊重为前提,以兴趣为条件,以自主为核心,注意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启发思考,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使学生探索做答。如讲第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可补充展示课外文字材料:中国社科院近代史专家茅海建先生的呼吁——“请不要重修圆明园”。通过材料中地这座昔日皇家园林的辉煌和它所遭洗劫的那段屈辱历史的介绍,学生对英法侵略者的疯狂、无耻和丑恶行径的认识更加深刻,也特别感受了茅先生之所以要“呼吁”的良苦用心——“……那些残垣颓败的废墟昭示着国耻!……如果我们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的民族,是一个真正有民族自尊心的民族,我们就应该留着这块伤疤,让它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国耻,奋起直追!”这份材料,在学生的内心萌发了一股对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和对自己民族命运的关切,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教师接着又提出: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的屈辱见证,近代中国的沉沦和被动挨打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当前社会上有一部分人要求重修圆明园,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利用教师创设的情景,多角度地思考,活化了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2.发散式问题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方式。由于人类历史画卷是由时间、空间、人类活动这三维角度组成的。这三维角度不是平行而是呈立体错综交叉的网索状动态结构。那么,设计问题时可把思维的启发点立足于交叉聚集点上,沿着交叉点延伸出各条脉络,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去把握历史。例如:复习英、法、美、俄、日、德、意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设问:
  (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阐释原因。
  (2)从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原理分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各自特点和方式。
  (3)从量变与质变或前进与飞跃相互关系角度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量变与引起质变。
  (4)从人民群众和杰出历史人物关系理论的角度去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5)从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角度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必然性、进步性及局限性。此类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向多个方向发散能使学生的思维过程灵活。
  3.辐射式问题
  辐射式思维是以某个对象为中心,从不同角度看、不同方向将思维指向中心点,以达到解决核心问题的目的。例如围绕香港问题,可设计问题:
  (1)香港、九龙是怎样被英国占领的?
  (2)我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是什么?其意义何在?
  (3)结合19世纪中期中英两国国情分析当时香港为什么被割占?现在为什么又能收回?说明了什么?
  在课堂教学创新策略实践探索中,笔者逐渐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不断创新,师生关系更融洽,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