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新课程课堂实施的理性思考

作者:李慧婷




  课程实施是把新的课程标准付诸实施的创生过程。新课程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课程实施者相应做出系列而具体的调整,包括对教学习惯、行为方式、课程重点、学习空间、课程安排等进行改革或重组。理想的课程实施途径就是让教师清楚新的课程标准的意图,主动参与课程开发与整合,积极探索达成新课程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手段等。这些目标的最终达成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
  
  一、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传统因素
  
  首先,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有很高的依赖程度,绝大多数教师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新课程的生成性、开放性等新特点许多教师一时难以适应。
  其次,传统的课程实施中,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过分地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在教学内容处理时,教师普遍希望对学生多进行一些训练,通过训练提高能力。大多数教师未顾及知识与技能以外的目标。
  
  二、新课程实施的几点思考
  
  1.关于教学设计
  新课程综合性、生成性、体验性、开放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开放的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参与教学过程,要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同时,也为展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而设计,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敢于打破传统的以知识内在逻辑体系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应突出师生双边活动这一主线,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材的知识体系可以打破,内容可增可删,难度可高可低,方法灵活多变。
  “凡事预则立”,教学应该进行预设,但又不应都是预设的,应允许在教学过程中“节外生枝”。布鲁姆说:“教学要素都预设好了,教学就不是一门学问了。”新课程的生成性特点要求教师应特别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应变,要捕捉每一个动态生成的良机。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断生成新的知识,提出、解决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于教师的角色转换
  新课程目标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更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必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与之相适应。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调整自己,转换角色。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发展,更要关心学生的生命质量,把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体”,把学生拥有的权利还给他们,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学生的学习是以内部动机为基础的。学习本质是一种探研活动,学生是一个自然的主体,外在的影响包括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他自己的选择内化才能成为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但是,学生不是一个具有成熟意识的自然主体,在课堂中还得依靠教师帮助他们成长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创造,与教师一道完成各种教学活动。
  3.关于新课程实施中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教与学互动基础上的相互提高,即教学相长。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这一理念改变了教师传统的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研究与指导,使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4.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着眼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建构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是开放的、不断创新的过程,又是一个充满智慧、富于想象的探究过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研究、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