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数学教学如何导入
作者:吴晓珍
一、生活情境导入法
新课的导入,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在《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的教学导入中,教师问:“同学们,进入教室你是怎样找到你的位置的?”,“到电影院看电影你又是怎样找到你的位置呢?”教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利用“找座位”这一过程,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置于生活问题的情境之中,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引入,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近感。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方法。全班同学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二、以旧引新导入法
以旧知识为桥梁 ,使知识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自然地引出本堂课的课题。如“因式分解”的第一堂课,可先复习多项式的乘法,并举几个例子,如(x+3)(x+2)=x2+5x+6,(x-1)(x+2)=x2+x-2。教师及时地指出,把上述过程同步反过来,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整式积的形式,就是我们这节要研究的因式分解。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同步中,很自然地接触到新知识,并感悟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导入还为新授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类比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进行类比,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利用类比法导入新课不仅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了课题,同时也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四、实践活动导入法
实践活动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五、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六、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此外,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数学的观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在平凡的教学中去发掘创新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