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温故·置疑·激趣
作者:陈朋基
一、温故知新式
一节课的开头,并不是跟上节课毫无联系。因为历史教材总是按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每一节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所以在一节课开头时,可以通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这也正如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然为达到“知新”的目的,在复习旧课的内容时便有了讲究,即应当选择正确的复习方法。那么,如何选择正确的复习方法呢?课堂复习导入时,决不可以“冷饭重炒”而应该结合本节课讲授内容,有的放矢,正确复习,注意整体,点线面体相结合,言简意赅,切中要害,以便使学习获得整体的认识,使前后知识连贯起来,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学习《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级格局的形成》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二战的概况及二战的影响,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了雅尔塔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感觉在复习旧知识,实际已完成了新课讲授的一个任务,使学习不至于觉得所学新内容太多,产生畏难情绪。
二、悬念置疑式
在课头导入时,设置悬念,就像寻宝者在密室中找到了一个神秘的盒子,使你急于要打开它,以便看清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悬念,就是给学生留下一些诱人联想欲罢不能的疑问,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为讲授新课埋下伏笔。例如,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我这样提问:农民起义、洋务运动、戊戍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难道这些运动真得没有一丝成绩可言了吗?难道意味着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的道路学错了吗?那么,中国究竟怎么办,谁能站在时代的前沿,揭开历史迷雾,为中国指明新的道路!为什么毛泽东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探索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先预习这节课的内容。这样处理课头,显然抓住了学生的心,若有所思的学生很多,有的学生急忙开始看书,而有的学生则已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这就是悬念置疑的效应,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恰恰是疑问,悬念造成求知的渴望,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这都已是不言而喻的了。
三、艺术激趣式
我所说的艺术,主要指那些经典歌曲、名人轶事,古代诗词。在一节课开始时,播放与课程有关的经典歌曲、讲述名人轶事,或朗诵古代诗词,一可引人进入历史背景,二可激励人心,三可活跃课堂气氛。关键是内容一定要学好,要适当,如在讲授《一国两国制和国家统一大业》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容韵琳演唱的《七子之歌》,学生们既为这优美的歌声陶醉,同时也增强了爱国情感,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急于想知识本节所授的内容;再如讲《金的建立与宋金和战》一课时,我给学生朗诵了岳飞的《满江红》。词中既有词人对山河破碎、胡虏入侵的悲愤,也有誓死抗敌,振兴国家的雄心,更有对不屈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抒写,学生听后既兴奋、又迷恋,同时还很激昂,至少他们对民族精神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通过这样一系列潜移默化之后,他们对革命英雄主义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和思考。课头借助内容适当的歌曲、诗词或名人轶事进行导入,情感渗透态度引领, 其效果显然要远远胜过直接说教。
总之,只要把课头当作新学习不断发生的源头来做,那么讲求艺术和思想,就成为课头的内容灵魂。因此,更新对课头的认识,就显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