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谈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夏 敏




  历史审美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学科的属性使然。本文从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必然性、现实作用及路径入手,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以期引起历史教学对审美教育的重视。
  审美教育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判断等审美活动时,因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而且在人的气质与精神面貌上也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人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从而实现人格和个性的全面完善。中学历史学科揭示的是人类能动地求生存、求发展的进程,同时也是人类能动地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获得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应该得到一定审美教育培养,使他们的审美观在历史的殿堂中日臻完善。
  
  一、中学历史审美教育的必然性
  
  人文学科集中体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历史学科是基础教育中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等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指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题中之义。如果认为审美教育仅属于音乐、美术及语文等学科的专利,而历史学科与审美教育无关,不仅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属性,而且也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
  
  二、中学历史审美教育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学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和品质的范例比比皆是: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这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品质的美的形象,会深深地触动学生,并进而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催生学生学习兴趣、动机和情感
  兴趣、动机、情感,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并使之产生朝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力,进而获得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态度体验。历史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和情感的审美因素极为广泛,如: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七律·长征》诗的吟诵;讲述文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画的赏鉴;讲述鸦片战争时一部《林则徐》影视片的放映……这些众多的审美素材,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培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崇尚美的情感。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历史教材和教学,自始至终分布着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形象教育,可以直接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学生审美能力提高了,将使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审美能力的高低,标志着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所达到的程度。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人的自我完善,实现完善人格的建构,即培养学生美好、和谐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历史审美教育可以焕发学生真正具有人的价值的本质属性,使其上升到崇高精神境界。
  
  三、中学历史审美教育的路径
  
  1.调动想象力培养历史情景的鉴赏能力
  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是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必经之路。历史文化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应该在唤起学生情绪反应的同时鉴赏历史史料。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凭借想象,紧扣历史时代背景,解构历史中蕴含的美,品味其中的美感,使其更深人地理解历史事实,洞悉历史现象,培养审美情趣。
  2.激励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历史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鉴赏能力时,要注重教给学生思维创新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既要让学生在解构历史文化现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引导学生大胆探究,敢于质疑前人观点,用批判继承的眼光来审视历史。
  3.善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发现美
  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距学生生活相对遥远,他们缺乏体验和感受,这就需要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而课本上的文物、人物、场景、古迹等,有具体、详实、准确等特点,并附有一定的图画说明和注释,教师要有目的、有侧重点地让学生去观察书中插图,善于启发学生联想和跨越时空限制进行想象,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去认识、理解历史观点,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美感,提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