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要“五问”
作者:董秀林
一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要想获得最佳的备课效果,必须在备课前对自己的能力素质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审视,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认清自己的短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如记忆优势,表达优势,朗读优势,人际优势,年龄优势,表演优势,书法优势,绘画优势,音乐优势等。(尤其是公开课前)系统的剖析自己,找出自己的优势,可以扬长避短,就能发挥自己的优势。罗金斯说过:“自助是最好的自救方法。”学会自我扬长的人成功的希望就大。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擅长绘画的,就在黑板上画一画;擅长表演的,就带学生演一演;擅长朗读的,就当堂示范读一读……自己的优势不就凸显了吗?苏格拉底有句名言值得我们深思,他说“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华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开拓的人。”所以,在备课前要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问:自己的方向在哪里
“教法一年一个样,怎么学也学不像。刚刚学的有点像,谁知来年又变样。”这是时下老师们流传的口头禅。面对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教海航程,每个人都容易迷航。此时要切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李吉林老师认准的是“情境教学法”;孙双金老师擅长的是“课堂辩论法”;于永正老师拿手的是“课堂表演法”……邹韬奋曾说过:“无所不能的人实在是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那么,自己应该认准的是什么教学方法呢?自己的奋斗方向在哪里呢?这都是我们每个教师在备课前应该反复追问自己的。
三问:自己的突破口在哪里
贝弗里奇说过:“认识到困难或难题的存在,可能就是认识到知识上令人不满意的现状,它能够激励设想的产生,不具好奇的人很少受到这种激励。”有些老师常常在备课前会认为自己的备课没有新意,没有创意而发愁、焦急、彷徨,好像“山重水复疑无路”了。有的甚至暗暗怀疑自己的备课能力。这种症状心理学称为“平面徘徊现象”。处方是:赶快聚焦找准某一点作为突破口,争取以点带面。所谓聚焦,就是在某段时间集中进行某一专题或某一方面的研究。比如,研究如何设计“导入语”——须知“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又如,集中研究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如何有效地进行兴趣转移,采用什么方法?再如,专门研究新课标精神下的作业如何设计。还有诸如,读的三层次的——感读层、理解层、品位层;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对话型阅读教学”话题的寻找,等等。雷·怀尔德说过:“罗马并非一日造成,成功也非一蹴而就。”
如果自己长期在多方面进行这样的探索,知识之光就可以在某段时间内集中照亮某一点或某一空间,在另一段时间内集中照亮另外某一点或另外某一空间。
四问:自己的创新在哪里
备课设计,只有创新才有活力。普拉斯说;“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应当有“三见”;新见、远见、创见。人云亦云的、不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永远没有出息!
许多老师十分崇拜名师教案,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的名师教案,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很简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学习与培训需在反复活动中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表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的预设,还要预见到课堂的生成变化(尽管许多生成变化是可预测的)。我们的教师在备《蝙蝠与雷达》时,是不可能想到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既然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那么蝙蝠的眼睛是干什么用的呢?”这一问题的,在备《枫桥夜泊》时,你怎么也想不到学生会出“半夜乌鸦不是睡觉了吗,怎么会叫”这一问题。
因此,教师在备课前要善于浮想联翩,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教法,精心设计每一步教学环节。不能“复制”名师的课,要把别人的东西加以变化,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按照康德说的那样——“自己思索,自己探索,用自己的脚站着”,使备课教案富有自己的新见﹑远见和创见。
五问:自己的胸襟在哪里
爱因斯坦说过:“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备课前教师思考的过程就是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人的胸怀比天大,每一位老师应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把握中国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国际接轨,这样,我们就能高瞻远瞩、胸襟广阔、视野开阔;我们的头脑就不会固执,思想就不会僵化;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大森林的主人》之所以从人教版的教材中被删除是因为它不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新时代理念;我们就能从《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制的角度,从尊重生命的角度上去理解“赖宁救火” 不值得学;我们就能从多元化的角度尊重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珍惜每一个活生生的学生的灵性与个性;我们就能领悟到宇宙的广袤与无穷,感触到人类心灵的复杂深邃,感知到现实生活的多样与新奇;我们就能容纳与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就不会在教学《三袋麦子》(苏教版)时,在价值观问题上一味地赞美小猴聪明,夸奖小牛节俭;就不会囿与成见,理所当然的批评小猪的贪吃。而“土地爷爷”在评价时就能够觉得小猪“很会生活和消费”,它和小猴﹑小牛同样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