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影响女大学生择业的三种心理弱势

作者:李燕燕 叶发钦




  【摘 要】大学生的就业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尤显突出。本文以女大学生在择业中存在的自卑、恐惧、依赖等心理弱势为切入点,具体分析这三种心理弱势的表现、产生原因、应对办法,以帮助女大学生找到影响就业难的原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女大学生 择业 心理弱势
  
  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大学生的就业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中流传的“大学毕业等于失业”道出了问题的严峻性。在严峻的就业形式下,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尤显突出。许多调查表明女生的就业率低于男生。江苏省妇联的调查发现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黑龙江省教育厅学生处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男生就业率比女生就业率高9个百分点。为什么女生的就业率低于男生?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女大学生存在心理弱势是其中的原因。本文主要分析其自卑心理、恐惧心理、依赖心理三个方面。
  
  一、自卑心理
  
  (一)自卑心理的表现
  自卑感较强的女大学生往往多愁善感、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各方面都不如别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不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低估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把社会和用人单位标准看得很高,没有能及时正确地确定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工作岗位。即使已经选择合适的方向,也可能由于自卑而不敢表现自我、展现自我,以致于半途而废。
  自卑感较强的女大学生一般都无法顺利地通过面试这一关口,在面试中经常出现种种窘态和难堪,如脸红、出冷汗、喉头战栗、发音吐字不清等。在这种情况下,应试者的水平是无法发挥出来的。女大学生在重大面试场合获得的成绩往往低于她们的实际水平,低于她们在平时学习中所取得的成绩。
  
  (二)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卑心理产生的客观原因是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男尊女卑”意识导致。现行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的要职大多是男性担任,女性即使和男性有相同的能力也很难有机会。在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也存在这种性别歧视,有些单位就明确表示“要男不要女”。这种歧视以及由歧视引起的失败,就造成了女生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是很多女大学生认为女性的能力比男性差。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导致女生在求职过程中底气不足,产生自卑心理。
  
  (三)自卑心理的应对措施
  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择业。她们因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丧失了很多本可以获得的就业机会。战胜自卑,成为女大学生走向事业成功的一道重要的门槛。如何才能跨过这道门槛,战胜自卑,成为一个自信乐观的女大学生?
  1. 采取各种手段消除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
  例如,政府要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消除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政府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如挪威、瑞典、希腊等)的做法,通过立法对女性从业者达到一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在税收上给予一定优惠或在一些政策上适当倾斜,从而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女性就业,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
  2. 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角度看待女性
  首先是通过性别教育让女大学生接纳自己的性别,改变“拒绝接纳自己的性别——自卑感滋生——影响能力发展”的恶性循环。其次通过性别教育让女大学生学会善于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待两性的差异,认识女性的潜在能力。虽然由社会文化传统影响造成的性别差异在当今社会仍表现得十分突出,但是事实上,中外许多心理研究早已表明女性的智力与男性总体上是同样的,只是在智力结构上有些差异。所以,任何认为“男性比女性更聪明”的言论都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已有研究表明,女性在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方面明显优于男性,更适合从事学校教育、播音主持、艺术表演、客户服务、会计、公关、行政管理、文字编辑、保险业务等领域的工作。对女大学生进行性别教育就是要她们不仅接纳自己的性别,还要全面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一切美好的和不完善的地方,找到自身的价值,克服自卑,走向自信。
  
  二、恐惧心理
  
  (一)恐惧心理的表现
  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环节,一是在职业定位时,由自我角色定位偏差产生的“成功恐惧”。表现为职业成就动机较低,或者原来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但这种动机使女大学生因为害怕得不到社会对其性别角色的认可,特别是男性的认可而降低或放弃。
  二是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恐惧。她们在择业的过程中,决定要去选择某一职业或去应聘、面试时,总是不相信自己能够信任,总是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能行吗?我有这方面的能力吗?如果失败了,别人会怎样看我?虽然有时明知这种恐惧没有必要,但去求职时仍控制不住恐惧、害怕。这些恐惧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埋伏在女大学生内心的深处,让她们不停地冒冷汗,恶心反胃,郁郁寡欢。她们会极力回避求职的事,无法逃避也就只好带着十分的畏惧去忍受。
  
  (二)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1. 成功恐惧的是由于传统社会分工中人们对女性的角色存在刻板印象所致
  传统社会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工作挣钱养家,女人在家做家务照顾孩子。这种刻板印象带来的思想意识在很多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她们认为女性首先是家庭主妇,要做一个贤妻良母,其次才是职业女性。如果一个女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在职业上,人们就会对她有偏见,认为她是不务正业。特别是一些在事业上取得较大成就的女性,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更大。例如,人们对女博士的评价,认为女博士没有女人味,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而是第三种独特的人。所以很多大学生在职业定位时,不敢把目标订得很高,即使是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也是以低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一方面,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份理想的职业,实现人生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她们又摆脱不了所谓“成功恐惧”的困扰,害怕因为事业成功使自己失去女性形象,成为“失败”的妻子或母亲,而被社会尤其是男性所拒绝。这影响了她们的职业成就动机。
  2. 求职过程中产生的恐惧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无知而产生恐惧。女大学生由于平常的社会锻炼太少,没有工作经历,对职场不了解,只有书本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的经验,觉得职场很复杂,把握不住,不可预测,自己不能胜任,所以在求职过程中产生恐惧。重庆师范大学调查女生求职难的原因,发现有77.1%的女大学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一般招聘程序;42.6%的女大学生不清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另一个原因是多次失败导致其对求职的惧怕心理。
  
  (三)恐惧心理的应对措施
  1. 对于成功恐惧的女大学生要鼓励其自强不息,争做强者
  虽然女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要担负社会妇女与家庭妇女的双重责任,扮演妻子、母亲与社会创造者的多重角色。但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的社会价值的主体应体现在对社会事业的贡献上,体现在女性自身的成就上。女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要恰当地展示自己自强不息、争做强者的勇气和决心。
  2. 加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为女大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指导
  职业高校应从女大学生入校伊始即开展长期的、连贯的、个性化的职业指导。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不同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分阶段、分步骤地有序进行。如对于低年级学生,重点帮助她们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特长和潜能、优势和不足,初步认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大二学生,可通过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培训等途径,帮助女大学生认识各种职业,初步拟订职业生涯规划,作好职业生涯决策;对于三、四年级学生引导她们根据职业生涯决策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积累求知所需的相关知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