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尝试

作者:王爱华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认识事物本质,丰富直接经验,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实验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培养科学素养等方面的作用,是中学化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当前中学化学教学模式主要为:演示实验→分析、归纳→记忆→学生实验。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演示实验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实验“照方(教材中的叙述)抓药”;更有甚者实验内容教师讲、学生听,在纸上做实验,学生背实验现象和结论。这些做法,在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方面,可能效果不错且效率较高,但却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化学实验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下面介绍笔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一、创新运用演示实验,以教师的创新带动学生创新,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1. 用鲜活的实验现象巧妙布疑,以疑导思,引发学生探索精神
  案例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取一塑料软瓶(如矿泉水瓶等),充满CO2气体,然后迅速将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瓶中,拧紧瓶盖,振荡。
  现象:塑料瓶瘪下去。学生感知到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设问] 若换成铝质易拉罐,情况会怎样?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多数学生结论是易拉罐会变瘪。
  现象:易拉罐变瘪后,过一会儿又鼓起来。
  学生们兴趣高涨,面对事实,只得跳出思维定势,大胆设想,激烈讨论,最后得出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又产生了气体。
  [再问]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气体,是铝与水还是铝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什么气体?如何检验?试设计实验解决上述问题。
  
  2. 评价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案例2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引导学生评价教材方案,有三个缺点①NO生成现象不明显;②NO2气体排放会污染空气;③反应不易停止。
  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归纳学生的设计方案,以下四种较有创意。
  
  图1:用细线固定铜片浸没于液面下,观察现象后把铜片拉起,反应停止。该设想很简洁,但只能克服缺点③。
  图2:打开A、B旋塞,通入CO2排净空气,关闭A;从漏斗中加入稀硝酸浸没铜粒,关闭B, 生成的气体将硝酸压回漏斗使反应停止。打开A通入氧气,试管中的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该设计使每一个反应都能独立进行,现象明显。但操作复杂。
  图3:试管中加适量碳酸钙固体, 打开A,从漏斗注入稀硝酸,反应完全后,关A。将铜片插入酸液中,一段时间后提起铜片打开A,鼓入空气。最后从漏斗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该法克服了三点缺点且比较简单。
  图4:开A关B,从U形管长端注入稀硝酸至短端胶塞下方不留气泡,关A,反应发生后,NO将液体压回长端,酸液与铜片脱离接触,反应停止。短管处收集到NO。打开A鼓入空气,出现红棕色后关闭A,打开B,酸液将气体压入碱液吸收。该装置巧妙运用启普发生器原理解决了原实验的难题,很有创意。
  这样的探索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二、改变学生实验的教学模式,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学模式:布置任务→准备→分组实验→发现、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变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实验内容不必拘泥于教材,对教材中某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实验可舍弃,而选择一些与生活相关、联系实际的题材和教学中出现的学生难理解的内容。例如:苏打和小苏打的检验;鸡蛋清与白酒的反应;用尿样检查是否患糖尿病;新制氯水成分分析;石蕊试纸遇潮湿氯气、浓硝酸、浓硫酸有何现象;碘的四氯化碳溶液遇淀粉是否变蓝;用水封存的液溴,慢慢倾倒时先流出的是溴水还是液溴等。
  根据学生准备的情况,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要注意观察,尊重实验事实,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规律。
  
  三、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探究中形成探究能力
  
  案例3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发生了反应。选择适当的仪器和药品,画出实验设计装置图。学生设计的实验如下:
  
  探究性学习运用于化学实验教学,重要的是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内涵。其价值体现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以上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