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新课标下作文评改的四个维度
作者:马志华
一、从重视对学生作文文本的修改转到关注学生的情感上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作文能否精批细改往往是评价一位老师工作态度是否认真的标准。在这种标准的束缚下,笔者往往害怕受到领导和同行们的批评,只能按照传统的方法对学生的作文文本从错别字、病句、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精细地修改。由于笔者评改的认真、仔细,曾多次受到领导们的表扬,笔者还为自己的工作积极认真得到认可而高兴过。可是,尽管笔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就是达不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笔者才意识到以前做法的陈旧和落后。新课标也使我们语文老师渐渐从精批细改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现在笔者在作文评改中关注学生的作文过程及内心世界。笔者常常借助评语的桥梁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爱好。通过评语,学生对作文文本不再是“写完交本就了事,批改由老师”的态度,而更多的是以读者的身份与文本进行对话。随着这种对话次数的增加,学生会自觉的在立意构思、过渡照应、谴词造句上下功夫,并使之日臻完善,最终不仅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从教师的精批细改转到学生的互评互改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同时,他还指出“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所以笔者设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由于受传统评改的优先权属于教师的思想影响,笔者以前往往将学生的作文改得满纸红。实践证明,这种耗时费力的工作却往往徒劳无功。虽然提高了笔者对错别字、病句的辨别与纠正能力,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等,而“受教育者”的学生却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这种公式化、机械化的精批细改,不但剥夺了学生自己改的权利,还剥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快乐。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笔者让学生以“主角”“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到作文的互评自改中,特别是写得较好的作文,在班级公开朗读,然后让全班同学对其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很快尝到了其中的乐趣。这个活动进行一学期后,我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发表对作文互评自改的看法。一些学生直言不讳地说:“在初中时,我们未曾接触过互评作文,上高中以后,老师最初让我们互相评改作文时,我们反对过,甚至认为只是老师在偷懒。一学期过去了,我们体会到了其中的奥妙,也感受到自己受益匪浅。当我们给同学的作文写评语时,也就拥有了一次当老师的机会和感觉,最重要的是我们从作文的互评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欣赏能力。”通过一学期的作文互评自改实践,笔者也体会到了其中的好处:首先,学生对作文进行互评自改,不但大大缩短了批改评价的时间,缩短了作文的周期,而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由于师生心理距离较大而造成的评判者主观,被评判者常常不服的矛盾和隔阂,避免影响师生感情因素的产生。其次,在作文的互评自改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尊重他人、欣赏他人、肯定他人,还学会了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和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和看待问题。
三、 从以纠误为主转到以鼓励为主
由于受传统作文评改观的影响,以前笔者评改作文的重点往往放在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而对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一般是一带而过。因此,每到写作文时学生的情绪都比较低落。其实,不管成绩如何,每个学生都喜欢听鼓励的话和看到鼓励的评语,因为鼓励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新课标实施以后,我注意了鼓励的原则。现在,不管学生文章写的如何,笔者给出的评语多是激励性的语言,文章的不足之处往往以希望的语气指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肯定,带给学生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对写作的兴趣。
四、 评改语言从空洞机械转为真挚、优美
过去,笔者给学生作文的评语常常是:中心不突出、结构不太合理、错别字较多等。现在,笔者渐渐摒弃了这些空洞的、机械的、无人情味的、条款式的评语,取而代之的是真挚优美的语言,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喜欢你能使他们的愿望变成现实”、“你的善良,会被同学们读懂的,时间会证明给你看”、“你的文章立意很新颖,如果配以隽秀的字体,效果将怎样”等等。这些饱含真情、欣赏、赞美的评语,使学生对笔者产生了信任感,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写作的兴趣和激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觉得充满真情与期待的评语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更能对学生未来生活中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些学生思想行为的转变就是很好的明证。所以,笔者将继续本着“以人为本,鼓励为主”的原则,给学生作文下评语。